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古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介绍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09-06 20:57:02阅读:651

古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介绍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如:“鲁迅是绍兴人。”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

  1.“……者,……也”格式。“者”“也”都是语气词,“者”表提顿,“也”表肯定。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如:

  “刘备者,天下枭雄也。”(“者也”双用)

  “刘备者,天下枭雄。”或“刘备,天下枭雄也。”(“者也”单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不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者也”合用)

  2.“……是……”格式。“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先秦中几无,汉以后出现。如: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

  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

  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吾翁即汝翁。”(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汉书、项籍传》

  “此则岳阳楼之在观也。”《岳阳楼记》

  “吾村十里皆平原。”《冯婉贞》

  5.否定判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来有“是”字,从表面上看,这个“是”字很像是判断词,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内容,译为“这”“此”。翻译时,有时要另加判断词“是”。如:

  “是时,曹操遗权书。”(这时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信。)《赤壁之战》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是我的剑掉进水里的地方。)《刻舟求剑》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来表示。为方便学习,我们把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分为两大类,即标志被动和意念被动。

  (一)标志被动主要有四类标志。

  1.于(乎)式,即“动词+于(乎)+主动者。

  介词“于(乎)”用在动词后表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受制于人。

  2.“……见……”,“见……于……”式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3.“为……”“为所……”“为……所……”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先发者制人,后发者为人所制。《项羽列传》

  4.……被……(在文言中较为少见)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孔雀东南飞》

  (二)意念被动

  没有表示被动的介词出现,需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如: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项脊轩志》

  洎牧以谗诛。《六国论》——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杀。

  三.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句。

  在汉语的语法中,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但有时因为表达的特殊需要而出现倒装现象。现代汉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一般是为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

  在现代汉语中为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也经常用主谓倒装句式。如:

  太不聪明了,孩子!

  (二)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的条件,缺一不可。疑问代词有孰、何、谁、曷、安、奚、恶、胡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例句:

  子将安之?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论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2.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非、弗、勿”或否定性无定代词“莫”。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你不想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与国也〉〉

  以为天下莫己若者。〈〈秋水〉〉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3.一般句式中的代词宾语的前置。

  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中。如:〈〈论语〉〉

  4.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前置。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5.用“之”“是”来提宾。如:

  何陋之有?

  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其斯之谓与!

  无乃尔是过欤!

  (三)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在中心词的前面。文言文中定语有时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为了使中心词突出,或者为了使句子更流畅顺口。

  1.数量性定语的后置。

  数量词作定语往往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如: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2.定语后置的标志。“者”(译为……的)、“之”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描写大自然的古诗诗句_描写大自然美的古诗

    描写大自然的诗句,描写大自然的古诗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 魏元忠文言文翻译

    魏元忠文言文翻译   魏元忠是唐代比较有名的政治家,他历仕高宗、武后、中宗三朝,两次出任宰相,并兼具一定的军事才能,为贞观之治向开元盛世的顺利过渡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唐

  • 李白诗《望庐山瀑布 》原文及鉴赏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作品注释 ⑴庐山:又名匡山,中国名山之一。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阳

  • 梦见穿新鞋是什么意思是?

    鞋子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追究其起源的话大概要从五千都年前的仰韶开始,那时候的鞋子是用兽皮缝制的,是用来保护我们的脚不受到伤害的一种工具。逐渐发展到现在有着款式多样的鞋,在梦境当中我们梦见穿新鞋是什么意

  • 冤家路窄造句七则

    语义说明:仇人或不愿见到的人,偏在狭小的路上相遇,无法躲避。 使用类别:用在「仇家巧遇」的表述上。 冤家路窄造句:01他们感情不睦,却总是冤家路窄地遇到对方。 02这两支宿敌的队伍第一场比赛就碰头了,

  • 《晏殊传》“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晏殊传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晏)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迁右谏议

  • 《广笑府.父子性刚》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父子性刚   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他对立在

  •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阅读答案及翻译--2016中考文言文真题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连处士, 应山人也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连处士, 应山人也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

  • 《朱子家训》原文及欣赏

    《朱子家训》原文及欣赏   《朱子家训》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以下是小编跟大家分享《朱子家训》原文及欣赏,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朱子家训》原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