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战国策文言文阅读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09-06 20:54:10阅读:637

战国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

  庄辛去之赵,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掩于城阳。于是使人征庄辛于赵。庄辛曰:诺。

  庄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王独不见夫靖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矣。俯啄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夫黄雀其小者也,蔡灵侯之事因是矣。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之流,食湘波之鱼,左抱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不知夫子发①方受命乎灵王,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

  蔡灵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矣。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载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②之内,而投己乎黾塞之外。

  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于是乃以执珪③而授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子发:楚国大夫。②黾塞:地名,在河南信阳。③执珪:楚国的一种爵位。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 绝:截断,截取

  B.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 招:箭靶,目标

  C.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 陵:巍峨,高大

  D.填黾塞之内,而投已乎黾塞之外 填:充塞,布满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庄辛去之赵,留五月 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

  B.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 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

  D.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而不以国家为事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庄辛直言楚襄王淫逸侈靡,宠幸奸佞,不顾国政,楚国将面临巨大的灾难,楚襄王竟责骂庄辛老糊涂,并将庄辛流放到赵国。

  B.本文引譬设喻,由蜻蛉、黄雀遭遇杀身之祸说到蔡灵侯,步步紧逼,最后指出襄王的危险处境,襄王十分惊骇,于是重用庄辛。

  C.本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几乎都由对话完成,并主要运用对话的方式,塑造了庄辛这一机智果敢、有胆有识、从容善辩的策士形象。

  D.楚襄王最后接受了庄辛的批评,封庄辛做阳陵君,并封给他淮北一带的`土地。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5分)

  译文:

  (2)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载方府之金。(5分)

  参考答案:

  8.C(陵,动词,攀登,登上)

  9.B 以,介词,凭着(A,之,前者动词,前往;后者代词,这些,复指鄢、郢、巫、上蔡、陈。 C,与,前者介词,和,跟;后者连词,和。D,而,前者表顺承,就:后者表转折,却)

  10.A(庄辛是自己要求去赵国,并非被流放)

  四.11.(1)假如君王始终宠幸这四个人不收敛,楚国一定会灭亡。请君王准许我到赵国避难,留在那里来静观(楚国的变化)。〖卒幸衰辟淹每点1分

  (2)使鄢陵君和寿陵君乘辇跟随您,吃着各封邑奉送来的粮食,载着四方进贡的金银。〖辇从饭封禄方府每点各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庄辛对楚襄王说:君王左有州侯右有夏侯,车后又跟随着鄢陵君和寿陵君,一味过着毫无节制的生活,不理国家政事,如此下去郢都一定会很危险。楚襄王说:先生老糊涂了吗?庄辛说:臣的确是看到了楚国如此下去的必然后果。假如君王始终宠幸这四个人,而不稍加收敛,楚国一定会因此灭亡的。请君王准许我到赵国避难,留在那里来静观楚国的变化。

  庄辛离开楚国到了赵国,只在赵国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就发兵攻占了鄢、郢、巫、上蔡、陈这些地方,楚襄王也不得不流亡躲藏在城阳。在这时侯,楚襄王派人到赵国召请庄辛。庄辛说:可以。

  庄辛来到城阳,楚襄王对他说:我没有听从先生的话,如今事情发展到这地步,怎么办呢?庄辛回答说:我听说过一句俗语:见到兔子以后才放出猎狗去追,并不算晚;羊丢掉以后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迟。我听说当年商汤王和周武王,依靠百里土地而使天下昌盛,而夏桀王和殷纣王虽然拥有天下,到头来仍不免灭亡。现在楚国土地虽然狭小,如果截长补短,还能有数千里,岂止百里吗?

  大王难道没有见过蜻蜓吗?长着六只脚和四只翅膀,在天地之间飞翔,低下头来啄食蚊虫,抬起头来喝甘美的露水,自认为无忧无患,又和人没有争执。完全不知那几岁的孩子,正在调糖稀涂在丝网上,将要在高空之上粘住它,蜻蜓的下场将是被蚂蚁吃掉。蜻蜓的遭遇也许是小事,黄雀其实也是如此。它俯下身去啄白米,仰起身来栖息在茂密的树丛中,鼓动着它的翅膀奋力高翔,自己满以为没有祸患,和人没有争执,却不知那些公子王孙正左手拿着弹弓,右手按上弹丸,将要向高高的天空射击,以黄雀的脖子为目标。黄雀白天还在茂密的树丛中游玩,晚上就成了饭桌上的佳肴,转眼之间,落入王孙公子之口。

  黄雀的遭遇也许是小事情,蔡灵侯的事其实也是如此。他曾往南边到高陂游玩,往北边登上巫山之顶,饮茹溪里的水,吃湘江里的鱼;左手抱着年轻貌美的侍妾,右手搂着如花似玉的宠妃,和这些人同乘一辆车,驰骋在高蔡集市上,根本不把国家放在心上。却不知道楚国大夫子发正在接受灵王的进攻命令,蔡灵侯将要被红色的绳索捆缚着,去跪见楚灵王。

  蔡灵侯的事情也许是小事,君王您的事其实也是如此。君王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使鄢陵君和寿陵君乘辇跟随您,吃着各封邑奉送来的粮食,载着四方进贡的金银。和这些人驰骋在云梦地区,根本不把国家和天下的事情放在心上。君王您却万万没有料到,穰侯魏冉正奉秦王的命令,在黾塞之南布满军队,州侯、夏侯他们却把君王抛弃在黾塞以北地区。

  楚襄王听完庄辛这番话,大惊失色,全身发抖。在这时才把执琏的爵位授给庄辛,并封他为阳陵君,并赐予他淮北一带的土地。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刘崇龟镇南海之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刘崇龟 刘崇龟镇南海之岁,有富商子少年而白皙,稍殊于稗贩之伍。泊船于江。岸上有门楼,中见一姬年二十余,艳态妖容,非常所睹。亦不避人,得以纵其目逆。乘便复言,某黄昏当诣宅矣。无

  • 辛弃疾最温暖的一首词,藏着中国人最向往的家庭生活

    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一家人,三餐简淡,互相扶持,共同生活,岁月静好。这种宁静恬淡的家庭生活,正是许多中国人的向往。

  • 关于十二生肖歇后语大全

    副标题 关于鼠的歇后语 被追打的老鼠--见洞就钻 出洞的老鼠--东张西望 打鼠不着反摔碎罐罐--困小失大 打死老鼠喂猫--恼一个,好一个(比喻得罪了一个,交了一个) 打死老鼠喂猫--恼一个,好一个 袋

  • 王安石《读<江南录>》阅读答案及翻译

    读《江南录》 王安石   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

  •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

  • 聪明少年文言文翻译

    聪明少年文言文翻译   聪明少年一文出自世说新语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聪明少年文言文翻译,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聪明少年文言文: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

  • 心满意足造句七则

    语义说明:心理满足如意。 使用类别:用在「合意满足」的表述上。 心满意足造句:01他心满意足地把玩著刚到手的战利品。 02看著怀里白胖的儿子,她露出心满意足的笑容。 03抱著心爱的模型玩具,弟弟心满意

  • 现代文言文欣赏:《父母》

    现代文言文欣赏:《父母》   父母纵矣吾生,天赐我美之世,此世界亦以生而弥佳,宝生为安业恒之言。  人生惟一,生此地脆,须精之呵,无安,则无生、当我于静中之教室听课时,其或意安在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全文注释翻译赏析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①。更吹落、星如雨②。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③,玉壶光转④,一夜鱼龙舞⑤。 蛾儿雪柳黄金缕⑥。笑语盈盈暗香去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

  • 姜夔《徵招》全诗赏析

    潮回却过西陵浦,扁舟仅容居士。去得几何时,黍离离如此。客途今倦矣。漫赢得、一襟诗思。记忆江南,落帆沙际,此行还是。迤逦。剡中山,重相见、依依故人情味。似怨不来游,拥愁鬟十二。一丘聊复尔。也孤负、幼舆高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