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
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
1。读文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2。找虚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新序?刺奢》)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3。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4.依总分:
例〔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5。据修辞: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
A.顶真:
例〔5〕、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鸿门宴》)
例〔6〕、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B.对称:
例〔7〕、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国策?中山策》)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C.反复:
例〔8〕、“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6.辨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 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例〔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例〔10〕、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例〔1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贺知章的《咏柳》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
-
古代文化常识——了解常识,传承文化 1.称谓类 (1)字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叫作“字”《礼记•曲礼•上》提出“
-
醉高歌带喜春来·宿西湖 顾德润 梅花飘雪漫山。杨柳和烟放眼。 画船稳系东风岸。金缕朱弦象板。 春融南浦冰澌散。酒醒西楼月影悭。 一天星斗水云寒。名利难。
-
·梦见学校——意味着品德高尚·已婚女子梦见去学校——丈夫会更加宠爱自己·未婚女子梦见去学校——会嫁给一位聪明、有教养的男子·学生梦见去学校——会被取消考试资格·商人梦见去学校——出国做生意能
-
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们做梦梦见的基本都是身边的人和身边发生的事。
-
捕蛇者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导语:《捕蛇者说》,出自于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散文名篇。文本抓住蛇毒与苛政之毒的联系,巧用对比,通过捕蛇者与毒蛇之毒来衬托赋税之毒,突出了社会
-
大唐名相狄仁杰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由于荷兰作家高罗佩《狄仁杰断案传奇》一书的影响,狄仁杰在全世界也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太原狄村是狄仁杰的故里,虽历代史志多有记载,但现存除传说是狄仁杰母亲手
-
梦见嫦娥是什么意思梦见嫦娥,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内心中也有一丝孤独的寓意。男人梦见嫦娥,是一个很好的兆头,意味着在你的生活中会遇到一位心灵手巧、美貌的女子。女人梦见嫦娥,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梦,预示着会有喜
-
书斗鱼 〔明〕宋濂 予客建业①,见有畜波斯鱼者,俗说为师婆鱼。其大如指,鬐鬣②具五采。两鳃有大点如黛,性矫悍善斗。人以二缶畜之,折藕叶覆水面,饲以蚓蝇,鱼吐泡叶畔,知其勇可用。
-
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多少残生事,飘零似转蓬。 作品赏析此与前章,乃同时所作。秋窗犹曙色,落木更高风。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圣朝无弃物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