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西江月·秋收起义》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2-14 18:48:24阅读:422

作品简介《西江月·秋收起义》是毛泽东于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创作的一首词。该词采用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纪实特色,堪称为史诗,咏颂了革命初期的工农革命武装暴动的壮举。其语言通俗,节奏紧凑,气势磅礴,刚健有力,比喻形象,富有文采。

《西江月·秋收起义》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原文

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作品注释

①西江月:词牌名,由李白《苏台怀古诗》的“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诗句得名。秋收起义: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决定发动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武装起义。毛泽东在湖南省东北部和江西省西北部领导农民、工人和一部分北伐军,成立一支工农革命军。九月九日起在修水、铜鼓、平江、浏阳一带举行武装起义,遭到敌人围击。十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成功地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军叫工农革命:当时国民党的军队称作“国民革命军”,共产党领导的起义队伍就叫“工农革命军”。1928年5月,中共中央在《中央通告第51号军事工作大纲》才正式规定,“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目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

③旗号镰刀斧头:这是当时的军旗。1933年改为镰刀锤子,后演变为八一军旗。旗号:旗帜表示的名号。

④匡庐:首次发表时原作“修铜”,即修水、铜鼓。一九八六年九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根据作者修改的抄件改为“匡庐”。

⑤潇(xiāo)湘:原为平浏,即平江、浏阳。湖南省县名首次发表时原作“平浏”,一九八六年九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根据作者修改的抄件改为“潇湘”。借潇水和湘江指湖南省。

⑥ 同仇:同心合力打击敌人(国民党反动派)。《诗·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⑦ 暮云愁:象征反动势力压顶,百姓生活窘迫。

作品译文

这支军队叫工农革命军,它的旗号是镰刀与斧头。

江西庐山一带不停留,要向湖南直接进发。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农民个个同心协力打击地主。

秋收时的黄昏云发愁,霹雳一声秋收暴动。

《西江月·秋收起义》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创作背景

1927年8月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赶回湖南部署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举行了武装起义,点燃了秋收起义暴动的革命烈火。1927年秋收起义后几天,当时革命正处在异常艰苦的关头。此时毛泽东豪气干云,激情满怀,写下了《西江月·秋收起义》一词。

《西江月·秋收起义》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赏析

《西江月·秋收起义》高度概括了秋收起义的情况,揭示了农民暴动的根本原因和正义性,抒发了对工农革命武装的赞扬之情。

上阕,写秋收起义的行动。分两层:

第一层:“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十分通俗地写出起义军的名称和旗帜,明白晓畅地反映了这支工农革命军起义的声势浩荡的场面。

第二层:“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写出工农革命军的行动方向和路线。“不停留”传神地写出了军情紧急,士气激昂,兵贵神速,力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暴动。用“匡庐”、“潇湘”这两处当地的名山名水代指地名,更富有诗情画意。一个“直”字体现了工农革命军坚决的态度,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

下阕,写起义的根本原因和声势。分两层:

第一层:“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揭示出农民暴动的根本原因和正义性。“重重”,反映压迫之深;“个个”,强调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普遍性。

第二层:“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写出了起义的时间和声势。“秋收时节”,交代了季节,含有9月9日重阳节之意。“暮云愁”写出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氛围。用一个“愁”字作谓语,加以拟人化,突现了氛围的凝重、激越和悲壮。饱受痛苦的农民和工人实在忍受不住了,怀着数千年做牛做马的旧恨和对蒋介石、汪精卫大屠杀的新仇,必然产生“霹雳一声暴动”的结果。“霹雳一声”承“暮云愁”而来,黑密的阴云,饱含着雨滴,必然要产生巨大的雷鸣,这就是暴风雨的前奏曲。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主要是明白晓畅、平中见奇。词句人人皆懂,十分通俗,很符合工农战士的口吻,但“平”中见“奇”,词句越读越有滋味;另外采用了口语化的典故。“同仇”来源于《诗经》:“修我戈矛,与子同仇”。“霹雳”来源于《七发》:“夏则雷霆霹雳之所感也。”这样,少孺皆懂,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

《西江月·秋收起义》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评价

九江市史志办副主任涂开荣:《西江月·秋收起义》尽管只有短短的50个字,却真实地再现了秋收起义的历史,具有诗史价值,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秋收起义历史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史料。

《西江月·秋收起义》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共43首)。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成语组词

    成语发音: 「shàng tiān wú lù ,rù dì wú mé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形容无路可走的窘迫处境。 成语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

  •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成语组词

    成语发音: 「yǐ qí hūn hūn ,shǐ rén zhāo zhāo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昏昏:模糊,糊涂;昭昭:明白。指自己还糊里糊涂,却

  • 白日街市上打着渔鼓简子,到晚来或是庵里,或是观里,盖一床羊皮被,铺半片破芦席

    出自元代佚名的《杂剧·瘸李岳诗酒玩江亭》 第一折(冲末扮东华仙领八仙同仙童上)(东华云)万缕金光灿碧霞,三山海岛映仙家。片片彩云风散尽,融融丽日照东华。贫道乃东华紫府少阳帝君是也。吾传太清之道,隐于昆

  • 貔貅扫尽无三户,鸡犬归来识四邻。

    出自唐代唐彦谦的《新丰》 沛中歌舞百馀人,帝业功成里巷新。半夜素灵先哭楚,一星遗火下烧秦。貔貅扫尽无三户,鸡犬归来识四邻。惆怅故园前事远,晓风长路起埃尘。

  • 《观朝雨》赏析

      北风裹挟着朝雨,从江面上飘飘洒洒,呼啸而来。江上朝雨的景色,宽阔,空濛,而又略带萧索冷落之意,澹然展现在诗人的眼前。朔风可感,但无形无影,诗人却别具匠心,通过可观之雨将它形象地描写出来。细细体会“

  • 梦见煎鱼

    梦见煎鱼,得此梦五行主水,乃是壬水之象,水火既济之象,得此梦事业多有他人相助,凡事应谨慎对待,不可自作主张,性格内敛之人,更有事业提升之机遇,乃是大吉昌,冬天梦之吉利,秋天梦之不吉利。

  • 无复琴杯兴,开怀向尔同。

    出自唐代喻凫的《得子侄书》 远书来阮巷,阙下见江东。不得经史力,枉抛耕稼功。雁天霞脚雨,渔夜苇条风。无复琴杯兴,开怀向尔同。

  • 《〔双调〕蟾宫曲·钱塘怀古》原文注释与赏析

    〔双调〕蟾宫曲·钱塘怀古问钱塘佳丽谁边①?且莫说诗家,白傅坡仙②。胜会华筵,江潮鼓吹,天竺云烟③。那柳外青楼画船,在西湖苏小门前④,歌舞留连。栖越吞吴,付与忘言⑤。注释①问钱塘佳丽谁边:此处是借“佳丽

  • 放翁老死何足论,广陵散绝还堪惜。

    出自宋代陆游的《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 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 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 打球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匹。 华灯纵博声满楼,

  • 咱大家看一场

    出自元代宫天挺的《杂剧·严子陵垂钓七里滩》 第一折某姓严名光,字子陵,本贯会稽严州人也。自幼年好游玩江湖,即今在南阳富春山畔七里滩,钓鱼为生。方今王新室在位,为君一十七年,灭汉宗一万五千七百余口,绝刘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