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是毛泽东在1961年为身边一位参加民兵训练的工作人员个人照题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 该诗通过对女民兵军事训练的勾画,描绘了中国妇女前所未有的飒爽英姿,赞美了她们“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颂扬了新中国妇女崭新的时代精神风貌和随时准备保卫祖国的不平凡志气。
作品原文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作品注释
①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出版的《毛主席诗词》。题照,为照片题字或题诗。
②飒爽:豪迈而矫健,形容精神抖擞。
③曙:天刚亮。
④演兵场:练兵场。
⑤奇志:极不平凡的志向。
⑥红装:妇女红艳美丽的装扮。
作品译文
黎明时的阳光刚刚照到进行军事训练的场地,女民兵英俊威武的风姿,勇健敏捷、神采飞扬地持着五尺枪。
中华儿女志向不凡,不爱华丽浓艳的服饰,而爱革命的武装。
创作背景
毛泽东十分重视民兵建设。1958年8月29日,他在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把能拿武器的男女公民武装起来,以民兵组织的形式,实行全民皆兵。同年9月29日,他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1961年,正值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猖狂叫嚣反攻大陆,并不断对中国沿海进行骚扰。因此,中国就更进一步加强了对民兵的训练。
这首诗是毛泽东题赠给当年在身边工作的一位姓李的女机要员的题照诗。一天早晨,那位姓李的女机要员到毛泽东的菊香书屋去送文件,将离去时,毛泽东问她有没有参加民兵组织,她回答说参加了,还从随身带着的笔记本里拿出一张自己在民兵训练之余持枪而立的照片给毛泽东看。毛泽东看了很高兴,沉思片刻,他顺手拿起一本自己读过了的介绍地理常识的小册子,翻到有空白的地方,用铅笔龙飞凤舞地写下了这首诗,送给女机要员,并对她说:“你们年轻人要有志气,不要学林黛玉,要学花木兰,穆桂英噢!”
作品鉴赏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是对女民兵“演兵”的艺术概括。题照诗,对照片上的形象用诗的语言可以作某种艺术概括,这里作者用“曙光初照”,形象地点出了时间,用“演兵场”描述出具体环境的“空间”。在这特定的时空中,烘托出一种“全民皆兵,严阵以待”的尚武气氛。对照片上女民兵这一主体形象的出现,诗中并没有像小说那样对具体肖像进行多侧面的细致的刻画,而只选择女民兵身背的“五尺枪”作为特征性的“非有机体”符号物造型的主体。枪,对于一个兵来说是第二生命。所以,枪在女民兵身上,已经充分人格化了,已经成为她作为兵的整个“机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作者在从外部观照实写的基础上,又从人物的气质和神韵方面作勾勒。“飒爽英姿”,正是对女民兵最恰当的概括。题照诗,不从照片上立体形象的“形”的复现,而要在人物的“神”方面着眼。因为诗中所描绘的形象,无论如何不如照片上的形象那么直观和鲜明,而对照片上形象提神摄魄的勾画却正是题照诗的神来之笔。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是对照片形象的直接议论。作者是反对在诗中“直说”的。他说:“诗歌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但是,作为题照诗,与古代题画诗一样,不仅允许,而且可以成为它的某种特色。沈德潜论杜甫题画诗时曾精辟地指出:“其法全不在彩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复从真马、真鹰开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说诗碎语》卷下)因此,在“说到真马真鹰”的基础上“开出议论”,被看作是题画诗的一种方法、一种“模式”、一种体式的特点。作者的题照诗采用议论这一特殊方法的,这种议论是对女民兵精神的一种升华。“中华儿女多奇志”,作者把艺术视野从照片上单个的、具体的女民兵,上升到更为众多、更为普遍的“中华儿女”的整体性形象上,许多非同一般的奇特的伟大志向,其中令世人瞩目,最值得称道的则是“不爱红装爱武装”。这里的“武装”既可实指军人的装束,也可以泛指“武装斗争”。中华儿女所爱的不是传统的“红装”打扮,而是与中华民族自立和腾飞患息相关的战士的“武装”。作者从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高度高瞻远瞩,热情赞颂了中华儿女尚武的壮志。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共43首)。
-
原文赏析: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拼音解读:zhōng qiū yuè 。yuè dào zhōng
-
偎慵堕懒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偎慵堕懒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偎慵堕懒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出自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踏莎行·郴州旅舍》。此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作者初抵郴州之时。词人因党争遭贬,远徒郴州(今属湖南),精神上倍感痛苦。词写客次旅
-
出自唐代苗晋卿的《奉和圣制早登太行山中言志》 金吾戒道清,羽骑动天声。砥路方南绝,重岩始北征。关楼前望远,河邑下观平。喜气回舆合,祥风入旆轻。祝尧三老至,会禹百神迎。月令农先急,春蒐礼复行。仍亲后土祭
-
古风其四十一全文:朝弄紫泥海。夕披丹霞裳。挥手折若木。拂此西日光。云卧游八极。玉颜已千霜。飘飘入无倪。稽首祈上皇。呼我游太素。玉杯赐琼浆。一餐历万岁。何用还故乡。永随长风去。天外恣飘扬。古风其四十一全
-
白居易:三游洞序 白居易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微之自通州授虢州长史。又明年春,各祇命之郡,与知退偕行。三月十日,参会于夷陵。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
-
出自唐代吴筠的《步虚词十首》 众仙仰灵范,肃驾朝神宗。金景相照曜,逶迤升太空。七玄已高飞,火炼生珠宫。馀庆逮天壤,平和王道融。八威清游气,十绝舞祥风。使我跻阳源,其来自阴功。逍遥太霞上,真鉴靡不通。逸
-
对于养殖的人来说,牛下崽是一种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不过如果在梦境中梦见牛,却代表资金,可能最近会遇见一些让自己生气的事情。那么在梦境中梦见牛下崽,预示着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在梦境中梦见牛下崽,
-
文言文或诗文中常见典故说明 (1)斑竹:湘妃竹。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
变心易虑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变心易虑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变心易虑的出处、成语典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