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会昌》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清平乐·会昌》写于1934年。这一首清平乐,于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心情。”当时,中共和红军由博古,周恩来和李德(德国人)“三人团”领导。毛泽东被排挤出了领导集团,在会昌“养病”。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
作品原文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作品注释
⑴会昌:县名,在江西省东南部,东连福建省,南经寻乌县通广东省。1929年,毛泽东为开辟赣南根据地,率领红军到过会昌,以后又常途经和居住在这里。这首词是1934年夏天作者在中共粤赣省委所在地会昌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时所作。
⑵莫道君行早:旧谚:“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⑶踏遍青山人未老:诗人自注:“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本句的“人”和上句的“君”,都指作者自己。
⑷这边:指中央革命根据地南线。
⑸会昌城外高峰:指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又名岚山岭。诗人在60年代曾回忆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⑹颠连:起伏不断。东溟(míng):指东海。
⑺南粤:古代地名,也叫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这里指广东。
作品译文
东方就将初露曙色,但请不要说你来得早。我遍踏青山仍正当年华,这儿的风景最好。会昌县城外面的山峰,一气直接连去东海。战士们眺望指点广东,那边更为青葱。
创作背景
1928年,内战爆发,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政府,对我军进行“围剿”,从1931年起,王明继李立三之后的“左”倾社会主义路线,给党及革命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取得了1931年至1933年春的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3年夏蒋介石亲自策划了第五次“围剿”。当时,以博古为代表的中央临时政府推行“左”倾政治策略和军事策略,并反对排斥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他们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教条地提倡进行所谓“正规”战争,以“阵地战、消耗战”来对抗国民党军队的进攻,采取了“主动出击”、“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进攻路线。而此时毛泽东在距离北部前线很远的南县视察工作,兼养病住在会昌文武坝,未能参与反“围剿”的主要战役指挥。结果反“围剿”节节失利,愈打愈困难,在此情形下,1934年10月离开中央苏区,开始了著名的长征。
这首词作于1934年7月,毛泽东在会昌登山后所作。这一时期毛泽东在党内军内已无发言权,但他并不气馁,调整心态,坚持自己的观点。在他自己说的没有发言权的1931年到1934年的那些日子里,他埋头于做调查研究、读书、向中央提建议,而不是“赋闲”。“踏遍青山人未老”就是他的这种精神的艺术写照。作者自己曾说:“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会昌》词的基调是昂扬的,语言是雄奇的,反映了毛泽东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但是字里行间也隐约表露了词人的忧虑和愤懑。
作品鉴赏
毛泽东的这首词写于长征即将开始之际战事非常危急,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达到高峰。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对红色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执行王明的“左”倾军事路线,红军和根据地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1934年4月底,广昌失守,国民党军队占领了中央根据地北大门,并继续向前推进。南方战线,国民党投入重兵,向寻乌、安远、重石、清溪、筠门岭等地区进攻,企图打开中央根据地的南大门,夺取瑞金。经过数月的鏖战,红军损失惨重,根据地的面积缩小。毛泽东却受到了“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排挤,被剥夺了兵权,加上身体欠佳,心情十分苦闷。
1931年10月26日,红军解放了会昌,中共粤赣省委、省政府就设在会昌城外五六里处的小镇文武坝。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毛泽东与会昌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经亲率红军,在会昌战斗过。
毛泽东名义上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主席,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实权。博古仍觉得他碍事,建议他去上海休养。李德则提议他去莫斯科休养。毛泽东当然明白博古和李德的用意,便说:“我不去,我不离开苏区,不离开中国。我身体还可以,就到粤赣省去休息吧!”
1934年4月下旬,经过周恩来同意,毛泽东带了王首道、周月麟和朱开铨3个巡视员,离开瑞金到会昌视察并指导工作。赣南军区司令员龚楚去看他,两人促膝长谈。毛泽东喟然长叹,说:“我自从参加革命以来,受过3次开除中委和8次严重警告的处分,这次更将造成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在我的身上。现在,可不是我们井冈山老同志的天下了!”说时,竟凄然泪下。
毛泽东在粤赣省的干部的陪同之下,登上会昌城西北的高峰会昌山(又名岚山岭)。毛泽东望着逶迤的山峦,触发了诗兴,写下《清平乐·会昌》一词。他的心情虽然苦闷,但并不消沉。诗人豪迈地宣称自己“踏遍青山人未老”。诗人所看到的是,“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而远望南粤,“更加郁郁葱葱”。“风景这边独好”的独白,更加表达出诗人的乐观、豁达之情,以及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
这就是毛泽东!他身处逆境,心中所想的,始终是党的事业,始终对未来充满信心。
毛泽东写罢这首词之后,很快就离开了会昌。他接到来自瑞金的急信,要他赶回去。就在他登上会昌山那天,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革军委已做了重要决定,发布了《给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派遣任弼时、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向湖南西南方向突围西征。这预示着,空前绝后、举世瞩目的长征就要开始了。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共43首)。
-
郭生的文言文欣赏 郭生,邑之东山人。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因择其稍洁
-
出自唐代裴虔馀的《柳枝词咏篙水溅妓衣》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
出自唐代徐铉的《亚元舍人不替深知猥贻佳作三篇清绝不敢轻…庶资一笑耳》 海陵城里春正月,海畔朝阳照残雪。城中有客独登楼,遥望天边白银阙。白银阙下何英英,雕鞍绣毂趋承明。阊门晓辟旌旗影,玉墀风细佩环声。此
-
《出师表》《史记·高祖本纪》阅读答案--2016年中考文言文真题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
-
出自宋代王义山的《乐语》 ◎寿崇节致语隆兴府万年介寿,星辰拱文母之尊;四海蒙恩,雨露宠周臣之宴。颂声交作,协气横流。与天同心,为民立命。以圣子承承继继,九州番臣;奉太后怡怡愉愉,亿载永久。宝册加徽称于
-
学好文言文平时要做好三方面 学好文言文并非太难,只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基本就可以了。 一、熟读成诵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
-
出自唐代秦系的《山中赠张正则评事(系时授右卫佐,以疾不就)》 终年常避喧,师事五千言。流水闲过院,春风与闭门。山茶邀上客,桂实落前轩。莫强教余起,微官不足论。
-
出自宋代王去疾的《忆旧游(前题分得论字)》 正落花时节,憔悴东风,绿满愁痕。悄客梦惊呼伴侣,断鸿有约,回泊归云。江空共道惆怅,夜雨隔篷闻。尽世外纵横,人间恩怨,细酌重论。叹他乡异县,渺旧雨新知,历落情
-
出自唐代成彦雄的《游紫阳宫》 古殿烟霞簇画屏,直疑踪迹到蓬瀛。碧桃满地眠花鹿,深院松窗捣药声。
-
出自唐代崔邠的《享文恭太子庙乐章》 醴齐泛樽彝,轩县动干戚。入室僾如在,升阶虔所历。奋疾合威容,定利舒皦泽。方崇庙貌礼,永被君恩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