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宣苦读成才》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原文
景泰①间,吉安刘公宣②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③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④使,使乃优遇之。未几⑤,发解及第⑥。取解时,刘文恭公铉⑦主试,讶⑧其文,谓⑨必⑩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方(一作“始”)(11)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12)。
注释
①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
②刘公宣:即刘宣。
③为(卫使畜马):替。
④语:交谈,告诉。
⑤未几:不久,不一会儿。
⑥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发解,明清时乡试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考中举人第一名为“发解”。及第,指科举考试考中,特指考中进士,明清两代只用于殿试前三名。
⑦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
⑧讶(其文):对......感到惊讶。
⑨谓:说。
⑩必:一定。
11、方(始):认识。
12、著:著名。
阅读练习
【1】选出划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 ) (3 分)
A.以语使(告诉)
B.讶其文(对.....感到惊奇)
C.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做法)
D.使乃优遇之(他,指刘宣)
【2】翻译句子。(4 分)
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人方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3】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分别评价文中刘宣、卫使、刘铉三个人物。(3 分)
刘宣________
卫使_______
刘铉_
参考答案
【1】C,作:做法
【2】
他(刘宣)日夜在马棚中读书,卫使起初不知道。
人们才认识了刘宣,刘铉识人的名声也更加大了。
【3】
刘宣:苦读成才。
卫使:爱惜人才。
刘铉:慧眼识才。
译文
明代宗景泰年间,吉安的刘宣代替别人在京师的龙骧卫当兵,为卫使养马,白天晚上都在厩中读书,卫使开始不知道。刘宣偶然和私塾的老师谈论起《春秋》,老师对他的能力感到惊异,把这件事告诉了卫使,卫使便对刘宣很好了,不久,刘宣发榜考中了解元。会试时,刘铉主持考试,对他的文章很惊讶,认为这必定是饱读诗书的老儒生的作品,等到启封时,才知道是刘宣的文章,人们才认识了刘宣,刘铉识人的名声也更加大了。
人物评价
刘宣:苦读成才
卫使:爱惜人才
刘铉:慧眼识才
启示
一个在军中养马的人,竟然考中了进士。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在史书中确有记载。这正验证了“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句名言,知识改变命运的确不是虚言。
-
上联:羡慕嫉妒恨 下联:空虚寂寞冷 横批:如何淡定 上联:过了一年又一年 下联:年年结婚没有咱 横批:再等一年 上联:光棍乐一人吃饱全不饿 下联:光棍笑十对夫妻八个闹 横批:单身逍遥
-
朱元璋从一个贫下中农,一路打拼,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开创了大明王朝。终于咸鱼翻身,按说,应该好好享受一番了吧,可朱元璋从登基到去世,三十多年,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据史书记载,朱元璋平均每天要批阅奏
-
【不可理喻解释】不能用道理使其明白。形容十分蛮横,不讲道理。 【不可理喻造句】 ①这几个青年简直是不可理喻,我再三告诉他们,没有票子是不能进剧院的,可他们偏要闯进去。 ②像这样不可理喻
-
匡衡勤学 作者:葛洪 原文: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
-
猫纠打电话———受了一次惊 故事:在晋江安海一带,人们若遇到出人意料之外的事,受到惊吓,就风趣地说:“猫纠打电话———受了一次惊”。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解放初
-
一、 语义说明:一整夜到天亮。 使用类别:用在「整个晚上」的表述上。 通宵达旦造句:01除夕之夜,大家通宵达旦地放鞭炮,一片喜气洋洋。 02每年到了丰收季节,这里都会举行庆祝晚会,大伙儿通宵达旦地唱歌
-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作品赏析[注释](1)净慈寺:在今杭州西湖南岸。(2)毕竟:终究,到底。(3)四时:四季。[译文]到底是六月的西湖,特有的风光就是与别
-
赵玭,澶州人。家富于财。晋天福中,以纳粟助边用,补集贤小史,调濮州司户参军。刺史白重进以其年少,欲试以事,因以滞狱授之。玭为平决,悉能中理。重进移刺虢、成二州,连辟为从事。会契
-
晏子不死君难 作者:左丘明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
-
源贺,西平乐都人。贺伟容貌,善风仪。太武素闻其名。及见,器其机辩,赐爵 西平侯。谓曰:“卿与朕同源,因事分姓,今可为源氏。”从击叛胡白龙,又讨吐京胡,皆先登陷阵。以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