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中考试题阅读及答案
(选自陈寿《隆中对》)
【乙】亮少有逸群之才,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①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②,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③。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选自陈寿《进〈诸葛亮集〉表》,有删改)
【注释】①魏武帝:曹操。②举州委质:氢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③吴会:吴国。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尽南海,东连吴会尽:完全
B.信义著于四海著:闻名
C.身使孙权,求援吴会身:亲自
D.大破其军,乘胜克捷破:打败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曹操比于袁绍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B.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
C.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
D.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10.下列对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诸葛亮分析政治形势认为刘备不可与曹操较量,也不可谋取孙权。
B.甲文中诸葛亮除了分析政治、军事、地理因素外,还特别强调要爱民和用贤。
C.乙文中写诸葛亮“乃建奇策“,这里的奇策就是甲文中“外结好孙权,内此伏彼起政理”。
D.乙文中孙权因为一向心服刘备,又敬重诸葛亮的奇才和儒雅,所以派兵帮助刘备。
(一)阅读第Ⅰ卷中的文言文,完成11-12题。
11.将两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百姓孰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2)亮少有逸群之才,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12.请结合文章内容,比较甲乙两文刻画的诸葛亮形象的异同。(2分)
【参考答案】
8.A.9.D10.C
11.(1)老百姓谁尖摇头晃脑和箪盛饭用壶盛浆来迎接将军呢?
(2)诸葛亮年轻时就表现出超群的才华,容貌非常英俊,当时的人都认为他很奇特。
评分:(1)“孰“,谁;”箪食壶浆“,用箪直盛饭用壶盛汤;”敢不……乎“,反问语气。每点1分,共3分。(2)“逸群”,超群;“伟”,英俊,高大;“异”,以……为异,感到奇特。每点1分,共3分。
12.相同点:两文都写出了诸葛亮的政治远见与军事才能。不同点:乙文还表现了诸葛亮淡泊名利的性格和容貌伟岸的气质。
评分:相同点、不同点各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
一、 语义说明:以平等礼节相待。 使用类别:用在「程度相等」的表述上。 分庭抗礼造句: 01、唐代虽有不少著名诗人,但恐怕只有杜甫能和李白分庭抗礼吧! 02、他学了几年的
-
【诗人简介】 李坤:772-846,字公垂,排行二十,无锡(今属江苏)人。元和元年(806)进士。穆宗时为左拾遗,徙江西观察使。武宗时拜相,出为淮南节度使。早岁以歌行自负,作《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稷
-
狱中上梁王书 作者:邹阳 【作者小传】 邹阳,齐人,活动于汉文帝、景帝时期。初仕吴王刘濞,因刘濞阴谋叛乱,上书婉谏,吴王不听,离吴从梁孝王。梁孝王刘武是文帝窦皇后的小儿子,汉景帝
-
已凉 韩偓 碧阑杆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注释】 猩色:猩红色。 龙须:灯芯草。 ⑴绣帘:一作“翠帘”。
-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出自唐代李商隐的《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
前赤壁赋 作者:苏轼 壬戌[2]之秋,七月既望[3],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4]来,水波不兴[5].举酒属[6]客,诵明月之诗[7],歌窈窕[8]之章。少焉[9],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
-
王勃的诗及王勃简介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rdqu
-
精选2013年蛇年七字春节对联 小龙起舞神州地,祖国腾飞大治年
上联:山舞银蛇春烂漫 下联:路驰骏马景妖娆 上联:小龙起舞神州地 下联:祖国腾飞大治年 上联:丰岁龙腾盈喜气 下联:新年蛇跃涌春潮 上联:丰收喜讯龙刚报 下联:长寿灵芝蛇又衔 上联:巳岁迎春花开早
-
·梦见鼓鼓囊囊的钱包——男子梦见鼓鼓囊囊的钱包,各方面都能取得成功。女人梦见鼓鼓囊囊的钱包,会背叛丈夫。·梦见装满钱的钱包——小偷梦见装满钱的钱包,要受到惩办。·梦见空钱包——女人梦见空钱包,会
-
苏轼(1037—1101年),北宋著名诗人、词人、散文家、书画家,他学识渊博,才情卓绝,乃文学巨匠,善文,工诗词,书画亦佳,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有著作《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苏轼经典10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