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鲁门泛舟其一翻译、赏析、鉴赏、拼音版注释(李白)
东鲁门泛舟其一全文: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东鲁门泛舟其一全文翻译:
夕阳落了,白沙更亮,天空倒映水中;水波摇,石影动,流水回旋萦绕。驾起小舟,乘着月光,沿着溪水转,恍如王子猷山阴雪后寻访戴安道。
东鲁门泛舟其一字词句解释:
东鲁门:据《一统志》记载:东鲁门在兖州(今山东曲阜、兖州一带)城东。
沙:水旁之地。天倒开:指天空倒映在水中。
萦回:萦绕回旋。唐杜甫《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诗:“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
泛月:月下泛舟。寻:这里是沿、随的意思。
山阴:今浙江绍兴。山阴雪:据《世说新语·任诞》记载:东晋人王徽之家住山阴,一夜大雪,四望一片洁白,忽忆好友戴逵家在剡溪(在今浙江嵊州),就乘船去访问。经过一夜的时间,才到达戴的门前,却不入门而回。人家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我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阴:一作“隐”。
东鲁门泛舟其一全文拼音版注释:
rì luò shā míng tiān dào kāi , bō yáo shí dòng shuǐ yíng huí 。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
qīng zhōu fàn yuè xún xī zhuǎn , yí shì shān yīn xuě hòu lái 。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东鲁门泛舟其一赏析(鉴赏):
东鲁门泛舟其一流传较广。此诗首句“日落沙明天倒开”,写景奇妙。常言“天开”往往与日出相关,把天开与日落联在一起,则闻所未闻。但它确乎写出一种实感:“日落”时回光反照的现象,使水中沙洲与天空的倒影分外眼明,给人以“天开”之感。这光景通过水中倒影来写,更是奇中有奇。此句从写景中已间接展示“泛舟”之事,又是很好的发端。
次句“波摇石动水萦回”。按常理应该波摇石不动。而“波摇石动”,同样来自弄水的实感。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观察事物时,往往会产生各种错觉。波浪的轻摇,水流的萦回,都可能造成“石动”的感觉。至于石的倒影更是摇荡不宁的。这样通过主观感受来写,一下子就抓住使人感到妙不可言的景象特征,与前句有共同的妙处。
夜里水上的景色,因“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而特别美妙。月光映射水面,铺上一层粼粼的银光,船儿好像泛着月光而行。这使舟中人陶然心醉,忘怀一切,几乎没有目的地沿溪寻路,信流而行。“轻舟泛月寻溪转”,这不仅是写景记事,也刻画了人物精神状态。一个“轻”字,很好地表现了那种飘飘然的感觉。
到此三句均写景叙事,末句才归结到抒情。这里,诗人并未把感情和盘托出,却信手拈来一个著名典故,即《世说新语》中“王子猷雪后访戴”的故事,予以形容。“乘兴而行”,正是李白泛舟时的心情。苏轼《赤壁赋》写月下泛舟有一段精彩的抒写:“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正好用来说明李白泛月时那物我两忘的情态。那时,他原未必有王子猷那走朋访友的打算,用访戴故事未必确切;然而,他那忘乎其形豪兴,却与雪夜访戴的王子猷颇为神似,而那月夜与雪夜的境界也很神似。无怪乎诗人不禁胡涂起来:我是李太白呢,是王子猷呢,一时自己也不甚了然了。一个“疑”字运用得极为传神。
-
邓攸弃儿保侄注音版 邓dèng攸yōu弃qì儿ér保bǎo侄zhí 邓dèng攸yōu , 晋jìn人rén也yě 。 有yǒu弟dì早zǎo亡wáng , 唯wéi有yǒu一yī儿ér , 曰yuē
-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出自宋代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参考翻译翻
-
憩亭上,时觉沾醉,清谈玄辩,触喉吻动欲发,无足与云者;坐念平生友,怅然久之
憩亭上,时觉沾醉,清谈玄辩,触喉吻动欲发,无足与云者;坐念平生友,怅然久之 出自元代邓牧的《雪窦游志》 岁癸已春暮,余游甬东,闻雪窦游胜最诸山,往观焉。廿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里下北曳堰达江。
-
出自两汉刘向的《九叹》 逢纷伊伯庸之末胄兮,谅皇直之屈原。云余肇祖于高阳兮,惟楚怀之婵连。原生受命于贞节兮,鸿永路有嘉名。齐名字于天地兮,并光明于列星。吸精粹而吐氛浊兮,横邪世而不取容。行叩诚而不阿兮
-
百家姓·戚文言文 历史来源 「戚」源出; 一 ; 以邑名为氏。据《姓谱》所载,春秋时卫国大夫孙林父食采邑于戚邑 ( 河南濮阳市 ) ,其后有戚氏。国亡后,子孙逃往东海。
-
西厢底莺莺立睡,茶船上小卿着昏,东墙下秀英如痴 出自元代佚名的《【越调】斗鹌鹑 元宵》 圣主宽仁,尧民尽喜。一统华夷,诸邦进礼。雨顺风调,时丰岁丽。元夜值, 风景奇。闹穰穰的迓鼓喧天,明晃晃的金
-
出自唐代窦常的《七夕(一本有寄怀二字)》 露盘花水望三星,仿佛虚无为降灵。斜汉没时人不寐,几条蛛网下风庭。
-
满堂娇孩儿,你出来 出自元代康进之的《杂剧·梁山泊李逵负荆》 第一折(冲末扮宋江、同外扮吴学究、净扮鲁智深、领卒子上。宋江诗云)涧水潺潺绕寨门,野花斜插渗青巾。杏黄旗上七个字,替天行道救生民。某
-
送数声惊雁,下离烟水,嘹唳度寒云。 出自宋代孔夷的《南浦·旅怀》风悲画角,听单于、三弄落谯门。投宿骎骎征骑,飞雪满孤村。酒市渐闲灯火,正
-
美国诗人、“新批评派”理论家阿兰·泰特提出的一种诗歌理论。他认为,诗歌中存在一种“张力”。这种“张力”是词的内含(指词的比喻意义)和外延(指词的逻辑意义)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诗的张力平衡,诗才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