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终南望余雪》祖咏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1-09 18:52:06阅读:827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作品简介《终南望馀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句句咏雪,句句从“望”字着眼,描写终南山的雪景和雪后增寒的感受。起句写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的整体印象。次句写终南山的余雪,由于阴岭高出云端,远远望去,其上的皑皑积叶仿佛浮在空中。第三句转笔写雪霁初晴时始见终南山的真实面门,“霁”字真实而传神地写出了夕阳的余光平射在山上,染红了林表的美丽画面。末句承上句的夕阳,写因望见终南山余雪而更感冬天的寒冷。这首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自然。

原文

终南望馀雪⑴
终南阴岭秀⑵,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⑶,城中增暮寒⑷。

词句注释
⑴终南:终南山,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馀(yú)雪:指未融化之雪。馀,即余。
⑵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⑶林表:林外,林梢。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⑷暮寒:傍晚的寒气。

白话译文

韵译

从长安望终南山北景色秀美,远看岭上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夕阳微光染亮树梢,长安城中傍晚反增阵阵轻寒。

散译

终南山北坡一片清丽,皑皑积雪似白云飘浮在天际。林梢被初晴的阳光映照得分外透明,黄昏的城里又增添了阵阵寒气。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应试诗。《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馀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赏析

题意是望终南山之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终南山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非常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就不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了。

王士禛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诗中的霁色、阴岭等词烘托出了诗题中余字的精神。

英汉对照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ON SEEING THE SNOW-PEAK OF ZHONGNAN

Zu Young
See how Zhongnan Mountain soars
With its white top over floating clouds --
And a warm sky opening at the snow-line
While the town in the valley grows colder and colder.

作者简介

祖咏,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后迁居汝水以北。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进士。与王维友善,其诗多借状景绘物宣扬隐逸生活。明人辑有《祖咏集》。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姑孰十咏·慈姥竹全文翻译(李白)

    姑孰十咏·慈姥竹全文: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姑孰十咏·慈姥竹全文翻译:野竹丛丛傍石而生,似烟霭掩映着慈姥山岛。那翠色的落影使江

  • 不蔽秋天雁,惊飞夜月乌。

    出自唐代姚伦的《感秋》 试向疏林望,方知节候殊。乱声千叶下,寒影一巢孤。不蔽秋天雁,惊飞夜月乌。霜风与春日,几度遣荣枯。

  • 倒尽银瓶浑不醉,却怜和泪入愁肠。

    出自唐代唐彦谦的《无题十首》 细草铺茵绿满堤,燕飞晴日正迟迟。寻芳陌上花如锦,折得东风第一枝。锦筝银甲响鹍弦,勾引春声上绮筵。醉倚阑干花下月,犀梳斜亸鬓云边。楚云湘雨会阳台,锦帐芙蓉向夜开。吹罢玉箫春

  • 《桃花源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 耐人寻味造句九则

    【耐人寻味解释】经得起人家反复体味、琢磨。形容意味深长,值得细细思索体会。耐:经得起。寻味:仔细体味。 【耐人寻味造句】 ①这篇散文语言优美,结构独特,耐人寻味。 ②这幅耐人寻味的古代

  • 动静合宜道这真体的文言文

    动静合宜道这真体的文言文   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定云止水中,有茑飞鱼跃气象,才是有道心体。  译文  一个好动的人就像乌云下的闪电,像一盏风前的残灯孤烛;一

  • 逋逃之薮

    逋逃之薮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逋逃之薮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逋逃之薮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塞上曲》王昌龄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塞上曲·蝉鸣空桑林》由王昌龄创作。这首乐府歌曲是写非战的。诗由征戍边塞庶几不回,而告诫少年莫夸武力,抒发非战之情。写边塞秋景,无限萧煞悲凉,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劝世上少年、声声实在,句

  • 恢帝功,锡后邑。

    出自唐代于邵的《释奠武成王乐章。奠币登歌》 管磬升,坛芗集。上公进,嘉币执。信以通,僾如及。恢帝功,锡后邑。四维张,百度立。绵亿载,邈难挹。

  • 巴高望上

    巴高望上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巴高望上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巴高望上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