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送狄宗亨》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参考赏析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朋友的诗,全诗内容是诗人对朋友真挚情谊的表达,抒发的是惜别之情。狄宗亨,王昌龄的朋友,事迹不详。
“秋在水清山暮蝉”,送行的时间是秋天的傍晚。“水清”,说明天气晴朗,“暮蝉”,日落的时候尚有蝉在鸣叫。“洛阳树色鸣皋烟”,说明送行的地点和朋友要去的地方。“洛阳”是诗人与狄宗亨惜别的地方,也就是今河南省洛阳市;“鸣皋”,狄宗亨要去的地方,在河南省嵩县东北,陆浑山之东有“鸣皋山”,相传有白鹤鸣其上,故名。又称九皋山,山麓有鸣皋镇。本句中的“树色”和“烟”是写景,暮色苍茫中洛阳“树色”依稀可辨,这是实写;在洛阳是看不到鸣皋的“烟”的,但与朋友惜别时,向朋友要去的地方望去,烟雾朦胧,这是虚写。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诗的后两句直抒情怀。“愁不尽”说明两人情谊非同一般,后句侧重点是“空度”,他说,(你走了)我很惋惜(无人与我做伴),白白度过这个凉风飒飒、气候宜人的秋天。这两句语意浅近,而诗人与狄宗亨的深厚情谊却表现得十分深刻,即所谓“意近而旨远”。
这首诗语言通俗流畅,含意隽永深沉,虽然只有四句,但却以情取景,借景抒情,委婉含蓄,意余言外。因为一首“七绝”只有二十八个字,表现的思想感情又较复杂,这也就难怪诗人惜墨如金,用一字而表现丰富的内容,如第二句以“烟”字概括说明想象中的鸣皋景物,第三句以“愁”字表现诗人对狄宗亨的感情之深,皆是妙笔。
作者介绍
王昌龄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出自唐代卢仝的《萧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石答竹》 石报孤竹君,此客甚高调。共我相共痴,不怕主人天下笑。我非蛱蝶儿,我非桃李枝。不要儿女扑,不要春风吹。苔藓印我面,雨露皴我皮。此故不嫌我,突兀蒙相知。此
-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出自宋代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度 通
-
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满江红·汉水东流》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
-
故主上遇其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
出自两汉贾谊的《治安策》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
-
相比于所有的一见钟情与白头到老,可能爱而不得,才是很多人感情的主旋律。大多人的感情,都是悲伤的主旋律,可是几乎所有的人,到了人生的最后阶段,都会遇到属于自己的感情。人生最怕什么都想计较,却又什
-
明史原文: 沈链字纯甫,会稽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入为锦衣卫经历。链为人刚直,嫉恶如仇。每饮酒辄箕踞笑傲,旁若无人。锦衣帅陆炳善遇之。炳与严嵩父子交至深,以故链亦数从世蕃饮。世蕃以酒虐客,链心不平,辄
-
每一日要吃一副人心肝 出自元代秦简夫的《杂剧·宜秋山赵礼让肥》 第一折(冲末扮赵孝、正末赵礼抬老旦、卜儿上)(卜儿诗云)汉季生民可奈何,深山无处避兵戈;朝来试看青铜镜,一夜忧愁白发多。老身姓李,
-
【嗷嗷待哺解释】多用于形容由于天灾人祸,人民受饥饿的悲惨情景。也指处境十分困难,急需援助。嗷嗷:象声词,啼饥叫饿的声音。待哺:等待喂养。 【嗷嗷待哺造句】 ①这一年由于遭受特大洪灾,家乡处处可见嗷嗷待
-
文言文《本草纲目果部沙糖》 作者:李时珍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下痢禁口。用沙糖半斤、乌梅一个,加水二碗,煎至一碗,随时饮之。 痘不落痂。用沙糖调水
-
秋登万山寄张五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