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阅读答案附原文翻译解析
刑赏忠厚之至论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
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注释 ①吁俞:吁,感叹声;俞,犹言“然”,表示应允。 ②祥刑:慎刑。 ③方命:即弃命。 ④圮族:毁族。 ⑤忍人:谓性情狠戾之人也。 ⑥祉:犹喜也。 ⑦沮:止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从而哀矜惩创之 矜:同情
B.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 休:喜悦
C.当尧之时,皋陶为士 士:读书人
D.君子如祉,乱庶遄已。 遄:迅速
5.C。【解析】士:狱官。
6.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C.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 罔不因势象形
6.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能力。A都为助词,前者补语的标志,译为“得”;后者是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B,前者是连词表转折,译为“却”;后者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C都为介词,前者译为“用”;后者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D均为介词解释为“依照、根据”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苏轼的一篇应试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这篇策论的题目只是规定文章的内容,并不强求赞成或者否定,仅仅是要求对此问题发表高见。而且这个问题不是一般的问题,是关于国家制度的问题。
B.文章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作者先以咏叹先王爱民之深,忧民之切开头,紧扣主旨,接着第二段作者又引用体现了先王赏罚之道的事例进行剖析,第三段又从罚不善和赏善两方面依次展开论证,深化主旨。
C.赏罚之道,要完全掌握它,并非易事。轻重的分量,也难以掂得很准。所以作者从经文中拈出一个“疑”字。解决疑难问题的原则就是“罪疑惟轻,功疑惟重”。所谓“广恩”“慎刑”,都体现了“忠厚”之义。
D.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在作者看来,统治者动辄施以刑罚,“慎刑”者不多见。所以文章提出的赏善惩恶皆本着忠厚的原则,表现了作者希望不要滥杀无辜的良好愿望。
8.B【解析】从赏善和罚不善
9.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乐其始而勉其终
【译文】为他有一个好开始而高兴,并勉励他坚持到底。
【解析】乐,为动用法,为……高兴,1分。若译为“对……感到高兴”,也计1分。勉,勉励(鼓励,激励),1分。终,坚持到底,坚持到最后1分。
(2)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4分)
【译文】奖赏时有可疑处应该按照给予奖赏的原则,这是用来推广恩泽的手段
【解析】赏疑,奖赏时有可疑处或可疑者等,1分,若译为奖赏可疑的人或事,不计分。按照(依从,依照,采取等), 1分。与,给予(参与、予以等),1分。所以:用来……的手段等,1分)
(3)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3分)
【译文】君子止息祸乱,难道有异术吗?他不过是适时地控制自己的喜怒,不偏离仁慈宽大的原则罢了。
【解析】已,使动用法,译为止息,让……停止等,1分。制,控制等,1分。而己,罢了1分。
翻译:
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时候,他们是多么地深爱着百姓、深切地替百姓担忧,而且用君子长者的态度来对待天下人。有人做了一件好事,奖赏他之余,又用歌曲赞美他,为他有一个好开始而高兴,并勉励他坚持到底;有人做了一件不好的事,处罚他之余,又哀怜同情他,希望他抛弃错误而开始新生。欢喜和忧伤的感情,同意和不同意的声音,见于虞、夏、商、周的历史书籍里。成王、康王死后,穆王继承王位,周朝的王道便开始衰落。然而穆王还是吩咐大臣吕侯,告诫他使用“祥刑”。他说的话忧愁却不悲伤,威严却不愤怒,慈爱而能决断,有哀怜无罪者的好心肠。因此,孔子把这篇《吕刑》选进《尚书》里。古书上说,“奖赏时如有可疑者应该照样留在应赏之列,为的是推广恩泽;处罚时遇有可疑者则从应罚之列除去,”为的是谨慎地使用刑法。
尧当政时,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要处死一个人,皋陶三次说当杀,尧帝却一连三次说应当宽恕。所以天下人都害怕皋陶执法坚决,而赞美帝尧用刑宽大。四岳建议:“鲧可以任用。”尧说“不可!鲧违抗命令,毁谤同族。”过后,他还是说“试用一下吧。”为什么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呢?那么圣人的心意,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了。《尚书》说:“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处,宁可从重奖赏。与其错杀无辜的人,宁可犯执法失误的过失。”唉!这句话完全表现出忠厚之意。
可以赏也可以不赏时,赏就过于仁慈了;可以罚也可以不罚时,罚就超出义法了。过于仁慈,还不失为一个君子;超出义法,就流为残忍了。所以,仁慈可以超过,义法是不可超过的。古人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用爵位、俸禄行赏,只对能得到爵位、俸禄的人起作用,不能影响不能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用刀锯作刑具,只对受这种刑的人起作用,对不受这种刑的人不起作用。古代君主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不能都用爵位俸禄来奖赏;也知道天下的罪恶是罚不完的,不能都用刀锯来制裁。所以当赏罚有疑问时,就以仁爱之心对待。用君子长者的宽厚仁慈对待天下人,使天下人都相继回到君子长者的忠厚仁爱之道上来,所以说这就是赏罚忠厚到了极点啊!
《诗经》说:“君子如果高兴纳谏,祸乱就会快速止息;君子如果怒斥谗言,祸乱也会快速止息。”君子止息祸乱,难道有异术吗?他不过是适时地控制自己的喜怒,不偏离仁慈宽大的原则罢了。《春秋》的大义是,立法贵严,责人贵宽。根据它的褒贬原则来制定赏罚制度,这也是忠厚之至啊!
-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
爬楼梯是一个过程,你爬楼梯是为了到另一个楼层或空间去。除非停电或者为了健康的理由,当有电梯可以坐的时候,大部份的人不会选择这么气喘吁吁的法子。相较于搭乘电梯的毫不费力,楼梯间每一阶的上下都得靠自己走出
-
行香子·七夕 【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
-
李森先,字琳枝,山东掖县人,明崇祯进士。顺治二年,自国子监博士考选江西道监察御史。启睿亲王发大学士冯铨贪秽及其子源淮诸不法状,略谓:“明二百余年国祚,坏于忠贤,而忠贤当日
-
脑筋急转弯题目:什么交通工具越慢越让人担心害怕? 脑筋急转弯解析:平时常见的汽车、火车、地铁速度远远不及飞机的速度,如果飞行速度极快的飞机在空中突然慢下来,甚至是停下来,那是多么让人
-
鸟啼铃语梦常萦,闲立花阴盼嫩晴。怵目飞红随蝶舞,开心茸碧绕阶生。天于绝代偏多妒,时至将离倍有情。最是令人愁不解,四檐疏雨送秋声。 剧怜常逐柳绵飘,金屋何时贮阿娇?微雨欲来勤插棘,薰风有意不鸣条。莫教夕
-
杜甫传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
-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注解】 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衣解
-
脑际急转弯题目:什么植物能够当动词用? 脑筋急转弯解析:草,当动词用通“操”,是一种骂人的话。 脑筋急转弯答案:草
-
【不登大雅之堂解释】不能进入高雅的厅堂。形容粗俗的被人不看重的物或文艺作品,也指不配参与大场面的人。登:走上去。大雅:高雅、文雅。 【不登大雅之堂造句】 ①这部评话,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