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苏幕遮·怀旧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1-07 18:44:26阅读:592

原文

苏幕遮·怀旧⑴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⑵。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⑶。

黯乡魂⑷,追旅思⑸,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⑴苏幕遮:原唐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作词牌名。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⑵“波上”句: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⑶“芳草”二句: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⑷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黯,形容心情忧郁。乡魂,即思乡的情思。语出江淹 《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⑸追旅思(sì):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思,心绪,情怀。

翻译

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群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当时范仲淹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赏析

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不脱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意境的阔大却为这类词所少有。

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起首“碧云天,黄叶地”两句,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这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辩,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与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辽阔而多彩的秋色图。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这秋水绿波,凄凄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映照不到的天边。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这里的芳草,虽未必有明确的象喻意义,但这一意象确可引发有关的联想。自从《楚辞·招隐士》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里的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的触媒。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的客子难以为情,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所以说它“无情”。到这里,方由写景隐逗出乡思离情。

整个上片所写的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的笔下是少见的,在以悲秋伤春为常调的词中,更属罕见。而悠悠乡思离情,也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写来毫不着迹。这种由景及情的自然过渡手法也很高妙。

过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与“旅思”意思相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愁之深自见。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九字作一句读。说“除非”,足见只有这个,别无他计。言外之意是说,好梦做得很少,长夜不能入眠。这就逗出下句:“明月高楼休独倚。”月明中正可倚楼凝思,但独倚明月映照下的高楼,不免愁怀更甚,不由得发出“休独倚”的慨叹。从“斜阳”到“明月”,显示出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所处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重。“楼高”“独倚”点醒上文,暗示前面所写的都是倚楼所见。这样写法,不仅避免了结构与行文的平直,而且使上片的写景与下片的抒情融为一体。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泪,这真是欲遣乡思反而更增乡思之苦了。结拍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作者另一首《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则翻进一层,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写得似更奇警深至,但微有做作态,不及这两句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的触发下发展到高潮,词也就在这难以为怀的情绪中黯然收束。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的方式,其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体说来,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这说明,抒写离愁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后世影响

这首《苏幕遮》词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元曲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直接化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碧云天,黄叶地”,改为“碧云天,黄花地”,衍为曲子,同样极富画面美和诗意美。

词牌简介

苏幕遮,词牌名之一,此调原为唐玄宗时教坊曲牌名,来自西域。“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幕,一作“莫”或“摩”。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遮冒》修:“‘苏莫遮’西域胡语也,正云“飒磨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作品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脚▲仄韵脚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先人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人。他生于武宁军(治所徐州)(一说河北真定府)。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年(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伊川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全集》传世,通行有清康熙岁寒堂刻版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束手无策造句六则

    语义说明:比喻面对问题时,毫无解决的办法。 使用类别:用在「毫无办法」的表述上。 束手无策造句:01这事我已束手无策,你们另请高明吧! 02面对这突来的事件,大家面面相覷,束手无策。 03这个问题实在

  • 范小青《说玉》经典散文全集

    说玉 玉是什么? 字典上说它是一种矿物,质地细腻而有光泽。 但玉又不仅仅是一种矿物。矿物有许许多多,人们不是对所有的矿物都怀有对玉那样一种感情,我自己虽然和玉没有什么特别的缘分,没有用心收藏过玉

  • 内不阿亲贤者予

    内不阿亲贤者予 出自先秦佚名的《成相杂辞》 请成相。 世之殃。 愚暗愚暗堕贤良。 人主无贤。 如瞽无相何伥伥。 请布基。 慎圣人。 愚而自专事不治。 主忌苟胜。 群臣莫谏必逢灾。 论臣过。 反其

  • 合作学习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合作学习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和策略。而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一直不可小觑

  • 高中语文文言文《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址、卒: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山脚;死后)  2、以、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

  • 萧斧之诛

    萧斧之诛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萧斧之诛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萧斧之诛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出自宋代秦观的《满庭芳·山抹微云》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

  • 《曹刿论战》文言文赏析

    《曹刿论战》文言文赏析   《曹刿论战》记述曹刿向鲁庄公献策,终于在长勺之战中,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的进攻,反映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下面是小编分

  •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出处】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意思翻译】 年纪轻轻时离开故里老大后才重返家乡,鬓毛已经疏落而乡音却仍和往昔一样。【全诗】《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 阿鲁威《【双调】折桂令》题解|注释|鉴赏

    阿鲁威《【双调】折桂令》题解|注释|鉴赏阿鲁威阿鲁威,元代后期散曲作家。一作阿鲁灰,又称鲁东泉。字叔重,号东泉,蒙古人。生卒年不详,延祐、至治间,曾任延平路总管和泉州路总管,泰定年间,入为翰林侍讲学士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