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三月七日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原文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翻译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赏析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词牌简介
定风波,词牌名之一,一作《定风波令》。唐教坊曲,《张子野词》入“双调”,六十二字,上片三平韵,错叶二仄韵,下片二平韵,错叶四仄韵。《乐章集》演为慢词,一入“双调”,一入“林钟商”,并全用仄韵。
作品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脚▲仄韵脚
莫听穿林打叶声,
⊙●○○●●△(韵),
何妨吟啸且徐行。
⊙○⊙●●○△(韵)。
竹杖芒鞋轻胜马,
⊙●⊙○○●▲(韵),
谁怕?
○▲(韵),
一蓑烟雨任平生。
⊙○⊙●●○△(韵)。
料峭春风吹酒醒,
⊙●⊙○○●▲(韵),
微冷,
○▲(韵),
山头斜照却相迎。
⊙○⊙●●○△(韵)。
回首向来萧瑟处,
⊙●⊙○○●▲(韵),
归去,
○▲(韵),
也无风雨也无晴。
⊙○⊙●●○△(韵)。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
郭偃论治国之难易【原文】文公问于郭偃曰[1]:“始也,吾以治国为易,今也难。”对曰:“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注释】[1]郭偃:晋国大夫,掌管占卜,也称卜偃。【译文】晋文公
-
孺卿从祠河东後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
孺卿从祠河东後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 出自两汉班固的《苏武传(节选)》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
-
【 原文】执大象①,天下往②。往而不害,安平太③。乐与饵④,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⑤。〔注释〕 ①执:掌握。大象:指“道”;因为“道”无处不在,所以为宇宙
-
乌有先生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乌有先生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乌有先生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我便噇了你这一钟酒当下沾些醉,我便吃了你那半碗面早登时挣的肥
我便噇了你这一钟酒当下沾些醉,我便吃了你那半碗面早登时挣的肥 出自元代萧德祥的《杂剧·杨氏女杀狗劝夫》 (冲末扮孙大同旦杨氏、梅香、保儿上,云)小生姓孙名荣,字孝先。祖居南京人氏。在土街背后居住
-
一家一计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一家一计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一家一计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出自唐代吕温的《道州夏日郡内北桥新亭书怀赠何元二处士》 结构池梁上,登临日几回。晴空交密叶,阴岸积苍苔。爽气中央满,清风四面来。振衣生羽翰,高枕出尘埃。齐物鱼何乐,忘机鸟不猜。闲销炎昼静,选胜火云开。
-
出自唐代李敬方的《劝酒》 不向花前醉,花应解笑人。只忧连夜雨,又过一年春。日日无穷事,区区有限身。若非杯酒里,何以寄天真。
-
出自唐代温庭筠的《处士卢岵山居》 西溪问樵客,遥识楚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飞鸦集,满山荞麦花。
-
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亦译为《量罪记》),改编自一部意大利悲剧《普洛莫斯和卡桑德拉》。故事是说维也纳的一个少年绅士克劳狄奥,因为与女友未婚先孕,被本城摄政安哲鲁判处死刑,由此引发一系列的戏剧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