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滕县公堂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冬十月,作新亭于马退山之阳。不斫椽,不剪茨,不列墙,以白云为藩篱,碧山为屏风,
昭其俭也。
是山崒①然起于莽苍之中,驰奔云矗,亘数十百里,诸山来朝,势若星拱。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也。然以壤接荒服②,俗参夷徼③,周王之马迹不至,谢公之屐齿不及,岩径萧条,登探者以为叹。
岁在辛卯,我仲兄以方牧之命,试于是邦。夫其德及故信孚,信孚故人和,人和故政多
暇。由是尝徘徊此山,以寄胜概。乃壁乃涂,作我攸宇,于是不崇朝而木工告成。每风止雨收,烟霞澄鲜,辄角巾鹿裘,率昆弟友生冠者五六人,步山椒而登焉。于是手挥丝桐,目送还云,西山爽气,在我襟袖,以极万类,揽不盈掌。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是亭也,僻
介闽岭,佳境罕到,不书所作,使盛迹郁湮,是贻林间之愧。故志之。
滕县公堂记
君子之仕也,以其才易天下之养也。才有大小,故养有厚薄。苟有益于人,虽厉民以自养不为泰④。是故饮食必丰,车服必安,宫室必壮,使令之人必给,则人轻去其家而重去其国。如使衣食菲恶不如吾私,宫室弊陋不如吾庐,使令之人朴野不足不如吾僮奴,虽君子安之无不可者,然人之情所以去父母捐坟墓而远游者,岂厌安逸而思劳苦也哉!至于宫室,盖有所从受,而传之无穷,非独以自养也。今日不治,后日之费必倍。而比年以来,所在务为俭陋,尤讳土木营造之功,欹⑤仄腐坏,转以相付,不敢擅易一椽,此何义也?
滕,古邑也。在宋、鲁之间,号为难治。庭宇陋甚,莫有葺者。非惟不敢,亦不暇。自
天圣元年,县令太常博士张君太素,实始改作。凡五十有二年,而赞善大夫范君纯粹,自公府掾谪为令,复一新之。公堂吏舍凡百一十有六间,高明硕大,称子男邦君之居。而寝室未治,范君非嫌于奉己也,曰:“吾力有所未暇而已。”昔毛孝先、崔季珪用事,士皆变易车服以求名,而徐公不改其常,故天下以为泰。其后世俗日以奢靡,而徐公固自若也,故天下以为啬。君子之度一也,时自二耳。
元丰元年七月二十二日,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权知徐州军事苏轼记。
[注]①崒(zú):险峻。②荒服:古代五服之一。指离京幾二千五百里的地区,为五服之中最远之地。③徼(jiào):边界,边涯。④泰:骄纵傲慢。⑤欹(qī):斜,倾侧。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和故政多暇
B.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C.盖有所从受,而传之无穷
D.士皆变易车服以求名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乃壁乃涂,作我攸宇
B.①步山椒而登焉
C.①则人轻去其家而重去其国
D.①不敢擅易一椽,此何义也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作者记事的一组是
①冬十月,作新亭于马退山之阳
③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⑤县令太常博士张君太素,实始改作
A.①④⑥
1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文的作者在担任地方官员的时候,在当地的的马退山上修建了一座茅亭,每每天气好的时候,就带领兄弟、朋友、弟子等人登上茅亭,欣赏美好景色。
B.前文的作者认为美丽的事物不是因为本身美丽而闻名,而要借助人的欣赏与活动才得以扬名。就像兰亭,正是因为遇到王羲之,它的美景才得以名扬天下。
C.后文作者对当时到处追求陋俭、特别避忌土木营造的做法不赞同。房子倾斜腐坏了,还把它交给后任,不敢擅自动一根椽子,作者认为这是不符合道理的。
D.后文作者认为张太素、范纯粹两位滕县县令修建滕县公堂的做法和过去毛孝先、崔季珪掌权管事时的徐公一样,都不为时俗所左右,是值得人们称赞的。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亭也,僻介闽岭,佳境罕到,不书所作,使盛迹郁湮,是贻林间之愧。
(2)君子之仕也,以其才易天下之养也。才有大小,故养有厚薄。
(3)其后世俗日以奢靡,而徐公固自若也,故天下以为啬。
参考答案
11. A(和:和睦,融洽)
12.B(都是句末语气词。A项①助词,无义;②副词,就。C项①代词,他的;②指示代词,那些。D项①句末语气词,用在疑问句句尾,加强疑问语气;②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
13.C(③④两句是议论)
14.A(担任地方官员,在马退山上修建亭子的是作者的二哥。)
15.(1)这座亭子,身处岭南偏远之地,是美景但人迹罕至,(如果我)不记下(我仲兄)在这座山上建造的亭子的事,会使美好的景观湮没,这将留下愧对山林溪水的遗憾。
(2)有才干的君子做官,用他的才干换取天下的供养。才干有大小,所得供养也有厚薄。
(3)后来社会风气一天比一天奢靡,而徐邈还是和从前一样,所以天下人以为他吝啬。
【参考译文】
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
这年冬天十月份,在马退山的南面修建了一个新亭子。(亭子)没有砍削椽子,没有修剪亭顶上的茅草,没有修建四周的墙,把白云当作篱笆,青山当作屏风,来彰显它的俭朴。
这座山高高耸立在茫茫群山之中,直插云霄,绵延几十近百里,四周群山朝向着它,那情形好像众星拱月。大自然秀美之景聚集在这,不被地处边远而阻隔。但因为这儿与荒僻之地接壤,风俗与东部边界之地夹杂,周穆王的远游之马未曾来过,谢灵运的足迹也没到过这里,山路寂寥冷落,登山探寻的人也为此而慨叹。
辛卯年(元和六年),我二哥获命担任当地长官,来到这个地方试任。因为他实施德治所以得到百姓的信任,得到信任就政通人和,政通人和就有更多闲暇时间。因此他常常流连于马退山,寄怀于这里的美景。(他)就筑围墙涂泥浆,建造自己安适的房屋,因此,在很短时间内就建造完成了。每当风停雨驻,空气清新的时候,(他)就戴上头巾穿上便服,带领兄弟朋友弟子五六人,爬上山顶登上茅亭。(他们)就手弹着琴,眼望着环绕身边的流云,日落时的美妙景象,在我胸怀之中,远处的自然万物,收揽过来还放不满手心。
美丽的事物不是因为本身美丽而闻名,而要借助人(的欣赏与活动)才得以扬名。(比如)兰亭,如果没有遇到王羲之,那么它清澈的急流和修长的竹子,也将荒芜和隐没在空山之中了。这座亭子,身处岭南偏远之地,是美景但人迹罕至,(如果我)不记下(我仲兄)在这座山上建造的亭子的事,会使美好的景观湮没,这将留下愧对山林溪水的遗憾。所以写下这篇记。
滕县公堂记
有才干的君子做官,用他的才干换取天下的供养。才干有大小,所得供养也有厚薄。如若有利于他人,即使损害百姓供养自己也不算是骄纵奢侈。所以饮食必须丰富,车辆服饰必须安适,宫室必须壮观,役使的人必须供给,士人就会以离开他的家为轻而以离开他的官署为重。如若衣食较差不如我私家,宫室蔽陋不如我家房屋,役使的人朴野不如我的童仆,即使做官的人感到安慰认为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可是人情愿离开父母抛弃祖先坟墓而又远游的原因,难道是厌恶安逸而盼着劳苦?至于官府的宫室,大抵是从前任那里接受来的,并且要不断地传给后任,不只是用来奉养自己的。(宫室坏了,)今日不及时整治,以后所用费用定会成倍增加。可是近年以来,到处追求因陋就俭,特别避忌土木营造的工程,即使房子倾斜了、腐坏了,转身就把它交给后任,不敢擅自动一根椽子,这是什么道理呢?
滕县,是古老的城邑。处在宋国和鲁国之间,以难以治理著称。官署房屋非常简陋,没有人去修葺。不只是不敢,也没有闲暇。从天圣元年开始,县令太常博士张太素,对官署进行扩建改造。五十二年后,赞善大夫范纯粹,由公府掾贬为藤县令,又一次整修翻新。藤县公堂共有吏舍一百一十六间,高大明亮,号称是子男邦君的居所。然而寝室没有修建,范纯粹君不是对于奉养自己进行避嫌,他说:“(这只不过是)我的精力没有顾得上罢了。”过去毛孝先、崔季珪管事,士人都改变自己的车马服饰来求取名声,而徐邈不改变他平常的样子,所以天下人以为他骄纵奢侈。后来社会风气一天比一天奢靡,而徐邈还是和从前一样,所以天下人以为他吝啬。君子的尺度只有一个,而时俗的尺度有两个罢了。
-
语义说明:比喻暂时紓解困境,无法根本解决问题。 使用类别:用在「方法失当」的表述上。 扬汤止沸造句:01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是扬汤止沸的方法,无法澈底解决问题。 02他竟然选择借高利贷这种扬汤止沸,
-
语义说明:比喻乘机顺便取走他人财物。 使用类别:用在「偷窃盗裙的表述上。 顺手牵羊造句:01小王顺手牵羊地拿走了我的手电筒,难怪我遍寻不着。 02在公共场所时,要慎防扒手顺手牵羊,以免财物遭窃。 03
-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出自诗经《大雅·抑》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周南m
-
*春联 中国楹联,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对楹联的分类,也有多种多样的看法。有人从平仄关系上将楹联分为平仄协调的楹联和不拘平仄的楹联;有人从字数上将楹联分为短联和长联;也有人从内容上分为写景联、
-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作者:毛泽东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
-
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其以七律见长,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现存诗181首。代表作有《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诗人的边塞诗苍凉而又豪迈,如《从军行七首-其四》:
-
塞下曲·其二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①见临洮②。 昔日长城战,咸③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释】 ①黯黯
-
骆宾王的诗《上吏部侍郎帝京篇》赏析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 骆宾王 山河千里国, 城阙九重门。 不睹皇居壮, 安知天子尊。 皇居帝里崤函谷, 鹑野龙山侯甸
-
应该承认,李斯等法家人物追求统一的愿望并没有错,问题在于他们在强调统一的时候,过分看重意志的统一和文化的统一。这样一来,他们原本正确的理论势必导出错误的结果,势必造成万马齐喑的窒息局面,而无助于统
-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