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意思翻译、赏析
出自唐代高适的《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参考翻译
翻译及注释
翻译
营州一带的少年习惯在旷野草原上生活,穿着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猎。
他们即使喝上千杯酒也不会醉倒,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10岁就能骑马奔跑。
注释
⑴营州:唐代东北边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
⑵厌(yàn):同“餍”,饱。这里作饱经、习惯于之意。
⑶狐裘(qiú):用狐狸皮毛做的比较珍贵的大衣,毛向外。
⑷蒙茸(róng):裘毛纷乱的样子。语出《诗经·邶风·旌丘》:“狐裘蒙戎”。“茸”通“戎”。
⑸城下(xià):郊野。
⑹虏(lǔ)酒:指营州当地出产的酒。
⑺千钟(zhōng):极言其多;钟,酒器。
⑻胡儿:指居住在营州一带的奚、契丹少年。
参考赏析
鉴赏
唐代东北边塞营州,原野丛林,水草丰盛,各族杂居,牧猎为生,习尚崇武,风俗犷放。高适这首绝句有似风情速写,富有边塞生活情趣。
从中原的文化观念看,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在城镇附近的原野上打猎,似乎简直是粗野的儿戏,而在营州,这些却是日常生活,反映了地方风尚。生活在这里的汉、胡各族少年,自幼熏陶于牧猎骑射之风,养就了好酒豪饮的习惯,练成了驭马驰骋的本领。即使是边塞城镇的少年,也浸沉于这样的习尚,培育了这样的性情,不禁要在城镇附近就犷放地打起猎来。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似属儿戏的城下打猎活动的特殊现象,看到了边塞少年神往原野的天真可爱的心灵,粗犷豪放的性情,勇敢崇武的精神,感到新鲜,令人兴奋,十分欣赏。诗中少年形象生动鲜明。“狐裘蒙茸”,见其可爱之态:“千钟不醉”,见其豪放之性:“十岁骑马”,见其勇悍之状。这一切又都展示了典型的边塞生活。
这首绝句的艺术特点是构思上即兴寄情,直抒胸臆;表现上白描直抒,笔墨粗放。诗人仿佛一下子就被那城下少年打猎活动吸引住,好像出口成章地赞扬他们生龙活虎的行为和性格,一气呵成,不假思索。它的细节描写如实而有夸张,少年性格典型而有特点。诗人善于抓住生活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并能准确而简炼地表现出来,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在唐人边塞诗中,这样热情赞美各族人民生活习尚的作品,实在不多,因而这首绝句显得可贵。
创作背景
唐代东北边塞营州,原野丛林,水草丰盛,各族杂居,牧猎为生,习尚崇武,风俗犷放。高适于天宝中出塞燕赵从军,通过边塞所见所感写成此诗。
作者介绍
高适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
此诗写安史之乱中,自己与家人离散、身陷囹圄的不幸遭遇,希望魏郎中(不详何人)援手为自己昭雪冤狱。诗一开始就描绘出了一幅动荡、凄惨的图景:“海水渤潏,人罹鲸鲵。”“人罹鲸鲵”,人们遇上了凶恶强暴的人
-
杂诗其二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1],寒梅著花未[2]? [题解] 这组《杂诗》共三首,这是第二首。向来自 "> 李应升诫子书文言文阅读答案
李应升诫子书文言文阅读答案 李应升(1593年-1626年),字仲达,号次见。明朝南直隶江阴人。李应升诫子书文言文阅读答案,我们来看看。 李应升诫子书① 吾直言贾祸,自分一
-
鸠车竹马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鸠车竹马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鸠车竹马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全文: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
-
出自唐代罗虬的《比红儿诗》 姓字看侵尺五天,芳菲占断百花鲜。马嵬好笑当时事,虚赚明皇幸蜀川。金谷园中花正繁,坠楼从道感深恩。齐奴却是来东市,不为红儿死更冤。陷却平阳为小怜,周师百万战长川。更教乞与红儿
-
中考文言文专项复习内容 《小石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岩。
-
裁蕉作扇一片绿云影,裁成扇合欢。秋风犹未至,拂处已生寒。 诗词类别:即事感怀来源:《八桂四百年诗词选》相关作品:黄鹂粱慧姑粱慧姑,女,清朝中叶广西苍梧女诗人。朝代:清代籍贯:广西苍梧
-
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著名长篇小说。小说以十月革命爆发到二十年代末的现实事件为基础,塑造了以保尔·柯察金为代表的一批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保尔·柯察金是一位在不平凡的年代有着光荣经历的共产主义新人形象。
-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二十四《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所编著的,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编年体通史。以下是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二十四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文言文起旃蒙大荒落二月,尽强圉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