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原文、翻译及赏析_许棐古诗词
一春不识西湖面。翠羞红倦。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
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
标签: 宋词精选 婉约 女子 春游 闺怨《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译文
一个春季没和西湖谋面,怕见外边这花香日暖的春天。窗外的雨应和着我的泪水,挥动着我手中的笔管吐诉情感,心中的思念那么长,信笺却这么短,我怎么能够把话说得完。
懂得我心的只有这雕梁上的春燕,飞来飞去地与我相伴。东风哪会晓得我琵琶声中的忧怨,刮来刮去又把花儿吹落一片。
《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注释
一春不识西湖面:指整个春天自己都独居房中,未去欣赏西湖春景。
翠羞红倦:湖面上叶密花谢,春意阑珊。
湘管:用湘竹做的毛笔。
《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鉴赏
上片先从春游说起。我们的女主人公因为良人离家远行,无心绪去游光旖旎的西湖春游。“一春不识”,涵盖了整个一个春天都未出游;而“不识西湖面”则把西子湖人格化了。“翠羞红倦”乃“羞翠倦红”之意。这位少妇本来是花容月窗可以与绿叶红花匹敌的,但因心绪不佳,面色无华,因而羞见绿叶,倦赏红花。这是从一个层面、一个角度表现了女主人公郁郁心情。
接下来。词人又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层面表现她的情绪:“雨窗和现摇湘管,意长笺短”。在下着霏霏细雨的窗前,这位少妇在给良人写信,她含现摇着笔管将自己的情思倾吐在纸上,然而意长笺短,言不尽意,心中的万语千言只能略表一二。这里的“湘管”是指笔管乃由湘妃竹所制。相传大舜南巡不归,其二妃娥皇、女英(帝尧之二女)日夜哭泣,现洒于竹,竹尽成斑。因而“湘管”也包含悲苦、垂现之意。“雨窗和现”已够悲矣(天现与人现合一),再加之湘妃之现,三现交融,少妇心境之悲表现尽矣!这是第二个层面。
下片前二句乃第三层面:少妇之心惟有雕梁之上的燕子理解。这表现了女主人公是寂寞的,空房只有燕子相伴;同时也说明女主人公是贞洁的,她从不招蜂惹蝶,每天和她在一起的只有梁上燕;再者表明孤高的、内向的,她不与凡人为伍,只与紫燕为友,向它倾诉心曲。
最后两句展示了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第丽个层面:她通晓音律,善弹琵琶,她把自己的哀怨诉诸其弦:她怨时光的流驶,红颜的短暂,希望春光较长地留在人间;然而东游无情,它不管琵琶的哀怨,仍吹走了春光,把落花吹得满地都是。这落花岂不是自己青春的象征吗?她哀叹自己的美丽年华就这样在离愁别恨中匆匆凋零,等闲消逝……
“西湖”──“湘管”──“梁燕”──“落花”,词人就是通过这丽个意象段,多方位、多层面地展示了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描画出一条具有个性特征和特定情境的人物情感律动线。
-
成语发音: 「bú jiāo ér shā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教:教育;杀: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成语出处
-
出自唐代周朴的《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 旅人游汲汲,春气又融融。农事蛙声里,归程草色中。独惭出谷雨,未变暖天风。子玉和予去,应怜恨不穷。
-
出自先秦老子的《老子·一百则》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
-
出自唐代陆畅的《云安公主出降杂咏催妆二首》 天上琼花不避秋,今宵织女嫁牵牛。万人惟待乘鸾出,乞巧齐登明月楼。少妆银粉饰金钿,端正天花贵自然。闻道禁中时节异,九秋香满镜台前。
-
出自唐代郑昉的《人不易知》 如面诚非一,深心岂易知。入秦书十上,投楚岁三移。和玉翻为泣,齐竽或滥吹。周行虽有寘,殷鉴在前规。寅亮推多士,清通固赏奇。病诸方号哲,敢相反成疵。冬日承馀爱,霜云喜暂披。无令
-
梦亡友刘太白同游彰敬寺拼音版、注音及读音: 文学家:白居易 mèng wáng yǒu liú tài bái tóng yóu zhāng jìng sì 梦亡友刘太白同游彰敬寺sān qiā
-
出自唐代独孤及的《送义乌韦明府》 妙年能致身,陈力复安亲。不惮关山远,宁辞簿领勤。过江云满路,到县海为邻。每叹违心赏,吴门正早春。
-
出自唐代殷文圭的《赵侍郎看红白牡丹因寄杨状头赞图》 迟开都为让群芳,贵地栽成对玉堂。红艳袅烟疑欲语,素华映月只闻香。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
-
邦以民为本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邦以民为本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邦以民为本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出自唐代栖白的《月夜怀刘秀才(一作元孚诗)》 独夜相思但自劳,阮生吟罢梦云涛。此时小定未禅寂,古塔月中松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