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原文、翻译及赏析_徐昌图古诗词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标签: 宋词三百首 婉约 孤独 写景《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译文
喝完饯别酒,友人们终于挥手别去,常常怨恨这种漂泊不定短暂虚浮的人生。回首看到如烟似雾的杨柳早已遮断视线。往前看去,风清云淡,孤雁远征。孤单的寒日傍晚天空一片酡红。
今夜画船将停在什么地方?只怕夜间潮平水落,泊船岸边,一片清月迷漾。到酒消人也醒时,那种愁绪倍加难以排遣了。蜡烛残尽孤枕难眠;五更时轻风吹来激起点点浪花。
《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注释
饮散:饮完酒后离散。离亭:送别的驿亭。
浮生:一生。古人谓“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曰“浮生”。
飘蓬(péng):飘浮无定之意。
重重(chóng chóng):一层又一层,形容很多。
暮(mù)天红:指傍晚天空一片酡红。
画船:装饰华丽的船。多指游船。
淮(huái)月:指照临淮水上空的月亮。
朦胧(méng lóng):模糊不清。
奈:怎奈,奈何。
孤枕(zhěn)梦:这里指孤枕难眠。
五更风:指黎明前的寒风。
《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赏析
这是一首写旅愁的小令。
上片开头是:“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词人饮罢饯行酒,与亲故辞别西去,感慨万分,怨恨自己一生象飞蓬那样到处飘泊。离亭,送别的驿亭。“浮生”一词,出自《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后世相沿称人生为浮生。这里,词人感慨自己的身世,如今踏上旅途,从此开始了“飘蓬”一般的生活,遥遥水路,漠漠苍天,词人内心极度凄凉,羁旅之恨油然而生。而这恨又是“长恨”,这就道出了“饮散”“西去”对词人来说并非第一次了,每重演一次,就会增加一分身世飘零之恨。一个“长”字,使恨的情感深化了。
词人生活在唐宋之交的动乱时代,这首词,可能就是徐昌图由闽入宋前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词人凄清的身世,也包容了唐末宋初离乱社会的影子。这次词人西去,是乘船而行的。他别情依依,禁不住频频回首:“回头烟柳渐重重”。送行的人已不见了,只有那岸上的杨柳象是笼罩着一重重的烟雾。“烟柳重重”既是状景也是写情。这是由于当词人看到烟柳迷茫而看不到人时,必然增添其内心的苦闷。因为柳色是最容易引起人的离情别意的,所以,写“烟柳重重”,实际上也就是“离情重重”,是把抽象、无形的愁情寄托在具体形象的烟柳中来表现而已。
接下去,词人转过头来,顺眼一望,却是“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辽远的天际飘浮着几丝淡云:并不时地传来孤雁的鸣声,傍晚的落日,照得满天通红。此时此景,又不免使人感到:“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诗)。词人象浮云一样飘流无依,象孤雁一样孑然影单,而寒日西沉,晚霞映天,却又唤起词人念乡思亲的凄伤之情,这一切既是词人眼前之景,也是他今后“飘蓬”生活的形象概括。这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写法,所以这二句可看作是词人特定心态下摄取的一组画面,既是实景,也是虚景,虚实相用,使画面极富表现力,它给读者的感受就不仅是自然景观了,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观中所隐含的离情别恨,它连绵不断,广阔深远。
下片写词人途中的孤寂心情。“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词人辞别亲故,纵一叶孤舟西去,水路迢迢,暮色苍苍,想到归宿,词人不禁自问,愁绪充塞。夜深了,当词人从船舱里探出头来时,只见船已行在平波万顷的淮水上,空茫迷濛,孤月映水,朦胧凄清。“淮月”,照临淮水上空的月亮。词人通过气氛的渲染和景物的烘托,使内心的感伤之情与外在的空冷之景交融为一,传达出词人此时此地的冷寂情怀。这时候,词人愁绪难以排遣,只有借洒消愁了。然而,醉酒只能求得一时的解脱,“酒醒人静奈愁浓”,一旦酒醒,回到现实,只能更增愁情,不是三杯两盏淡酒就冲刷得掉的。一个“奈”字,突出了词人万般无奈的苦闷心情。结句:“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又进一步写他的这种感情。一个人躺在船里,辗转反侧,愁绪万千。一直熬到夜尽灯残之时,才对着残弱的烛光,勉强伏枕而眠,可惜好景不长,恍惚朦胧中波动船摇,词人梦断,原来是水面上起了风波。“五更风”,指黎明前的寒风,萧瑟凄寒。好一个“晓风残月”,令人难以忍受,可谓悲痛至极。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曾评徐昌图的《临江仙》一词,曰:“状水窗风景宛然,千载后犹想见客中情味也”。其所以如此,就在于词人巧妙地融情与景为一体,写离愁却很少直接抒情,而是借助于外在的景物来表现词人内心的离愁别恨。词人沿情布景,景物的转承和变换、环境气氛的渲染和烘托,处处反衬出词人的内心世界。离愁难奈,感人至深。
《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赏析二
上阕写的是离别后的情景,是实写。首两句直写别离,“散词、“离词、“去词已带怨意,而两个“恨词字则是直抒胸臆,又点明本词的主题,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凄凉,羁旅之恨。且这恨又是“长恨词,这就道出了“饮散词“西去词对词人来说并非第两次了,每重演两次,就会增加两分身世飘零之恨。两个“长词字,使恨的情感深化了。第三句描绘的是词人两步三回头,不忍离去的情态,“烟柳渐重重词,既写出了离愁的层层加深,也写出了离愁的“有形词情态,衬托出了行人心头的迷惘。四、五两句描绘的是作者眼中的惨淡画面。“淡云词暗示行人心头的落寞,“孤雁词则是行人的化身;“寒日词显其心头之冷,“暮天红词虽是美景,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词,又充满了伤感。这两句极写浪迹飘零之苦,是移情于景。
下阕都是词人想象中的情景。首句以问引起下文。“潮平淮月艨胧词暗示他那离别时的剧烈情绪已逐渐平静下来,可是心头却又两片迷惘。心里空虚只能借酒浇愁,可是在短暂的麻痹之后,还是要醒来,醒来时的静夜中心头却是更加空虚,更加愁苦难耐。词人通过气氛的渲染和景物的烘托,使内心的感伤之情与外在的空冷之景交融为两,传达出词人此时此地的冷寂情怀。“酒醒人静到愁浓词,两旦酒醒,回到现实,只能更增愁情,不是三杯两盏淡酒就冲刷得掉的。两个“到词字,突出了词人万般无到的苦闷心情。末两句“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词描绘的是两幅多么凄凉可怕的景象。灯里的油就要燃尽,灯火忽明忽暗;两个人躺在枕头上,没有人陪伴,想入睡做个梦都不可得;五更时的寒风吹来更是倍增寒意。而从“潮平词到“残灯词再到“五更词,足见行人两夜未睡,“愁浓词之情不虚,此情此景,人何以堪。
全词最为独特之处当在下阕,在于虚境实写,化虚为实,而又虚中浸实,写尽羁旅之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词人巧妙地融情与景为两体,写离愁却很少直接抒情,而是借助于外在的景物来表现词人内心的离愁别恨。词人沿情布景,景物的转承和变换、环境气氛的渲染和烘托,处处反衬出词人的内心世界。
《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创作背景
在羁役前,徐图昌为了抒发对心上人的眷恋和难消的离愁而在与恋人驿站饮别时写下了这首词。
-
出自宋代黄水村的《解连环(春梦)》 凤楼倚倦。正海棠睡足,锦香衾软。似不似、雾阁云窗,拥绝妙灵君,霎时曾见。屏里吴山,又依约、兽环半掩。到教人觑了,非假非真,一种春怨。游丝落花满院。料当时、错怪杏梁归
-
成语发音: 「záo huài yǐ dù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谓隐居不仕。语本《淮南子·齐俗训》:“颜阖,鲁君欲相之而不肎,使人以币先焉,凿培而遁
-
他、他、他,则待要美甘甘傍玉软香温 出自元代李直夫的《杂剧·张天师断风花雪月》 第一折(冲末扮陈太守领张千上)(陈太守诗云)农事已随春雨办,科差犹比去年稀。小窗睡彻迟迟日,花落闲庭燕子飞。老夫姓
-
出自唐代李频的《送寿昌曹明府》 惠人须宰邑,为政贵通经。却用清琴理,犹嫌薄俗听。涨江晴渐渌,春峤烧还青。若宿严陵濑,谁当是客星。
-
出自唐代崔仲容的《句》 妾心合君心,一似影随形。(《寄赠》)梁燕无情困,双栖语此时。(《春怨》)不觉红颜去,空嗟白发生。(《感怀》)桐花落尽春又尽,紫塞征人犹未归。(《古意》)
-
出自两汉佚名的《古绝句四首》 其一 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 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其二 日暮秋云阴,江水清且深。 何用通音信,莲花玳瑁簪。 其三 菟丝从长风,根茎无断绝。 无情尚不离,有情安可别
-
成语发音: 「jiāo shēng jiāo qì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形容说话娇滴滴的声气。 成语出处: 鲁迅《热风 随感录二十五》:“穷人的孩子蓬
-
去妇词全文:古来有弃妇,弃妇有归处。今日妾辞君,辞君遣何去?本家零落尽,恸哭来时路。忆昔未嫁君,闻君却周旋。绮罗锦绣段,有赠黄金千。十五许嫁君,二十移所天。自从结发日未几,离君缅山川。家家尽欢喜,孤妾
-
出自唐代段成式的《和周繇见嘲(一作和周为宪广阳公宴见嘲诗)》 才甘鱼目并,艺怯马蹄间。王谢初飞盖,姬姜尽下山。缚鸡方角逐,射雉岂开颜。乱翠移林色,狂红照座殷。防梭齿虽在,乞帽鬓惭斑。傥恕相如瘦,应容累
-
成语发音: 「tián dàn wú wéi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心境清静自适而无所营求。 成语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刻意》:“夫恬淡寂漠,虚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