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原文、翻译及赏析_刘禹锡古诗词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标签: 唐诗三百首 中秋节 节日 抒怀 游仙《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译文
平时在红尘中见到月亮,心都能清静下来,何况是在这清秋时节的神仙洞府间?凝聚起来的光芒悠悠地象寒露坠落下来,而我此刻站在桃源的最高处。碧空之中没有一丝云彩,风也不见一缕,可以看见山上高高的松树和山下的流水。那些行动的物体全在视野之中,天那么高,地那么平,仿佛可以看见千万里之外:“少君”把我带到了玉坛之上,远远地施礼请仙人相见。云彩聚集,星斗挪动,仙乐奏响,让人肌骨寒肃。金色的霞光从东面渐渐升起,月轮西斜,仙影远去,我还在频频回望。只因为良辰美景难以再回来,以后到了中秋这天应该很惆怅吧!
诗里面的“少君”是指能和神仙沟通的人。西汉武帝时有一个方士叫李少君,他自言见过神仙,能得长生不老之法,骗取了汉武帝的信任。以后人们就以“少君”代指游仙的向导。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鉴赏
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跌宕之感。
这首诗表面上可以归入游仙诗,把中秋之夜写得如梦如幻。尤其“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一句已经成为中秋时节人们常用的佳句。至于其他欣赏者怎么理解,可以说百人百解。有联系刘禹锡仕宦失意,解释后半部分是以仙宫比喻朝廷,盼望早日回归;也有把前半部分解释为用“寒露坠”代指人生祸福无常,说这是刘禹锡对人生的感慨之作。也许这种种理解,正好体现了“诗豪”作品多彩的艺术魅力。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创作背景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谪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桃源县就位于这里。在这里他不免悲凉之感,所以写了许多诗词以排遣愁绪。著名的《竹枝词》《浪淘沙》都写于这一时期。更巧的还有一首《八月十五日夜玩月》是五律,是不是写于桃源就不可知了。
-
成语发音: 「yù biǎn yú bāo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寓:寄托。在表面褒颂的词句下寓含讥讽的意思 成语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78回
-
成语发音: 「hǎo le chuāng bā wàng le tòng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比喻情况好转后就忘了过去的困难或失败的教训。 示例: 真
-
出自南北朝庾信的《拟咏怀二十七首》 一 步兵未饮酒。中散未弹琴。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涸鲋常思水。惊飞每失林。风云能变色。松竹且悲吟。由来不得意。何必往长岑。 二 赭衣居傅岩。垂纶在渭川。乘舟能上月
-
人兽之间 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
-
成语发音: 「tōng gǔ dá bià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通晓古代的学问,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行事。 成语出处: 宋·王禹偁《省试四科取士何先论》
-
成语发音: 「tiě chǔ mó chéng zhē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将铁棒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
-
成语发音: 「lè tiān zhī mìng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这是相信宿命论的人生观。 成语出处: 《易·系辞上》:
-
出自唐代孙元晏的《宋。羊玄保》 运命将来各有期,好官才阙即思之。就中堪爱羊玄保,偏受君王分外知。
-
遣怀 杜牧 落魄①江湖载酒行, 楚腰②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③薄幸名。 【诗人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
出自唐代李治的《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 龙楼光曙景,鲁馆启朝扉。艳日浓妆影,低星降婺辉。玉庭浮瑞色,银榜藻祥徽。云转花萦盖,霞飘叶缀旂。雕轩回翠陌,宝驾归丹殿。鸣珠佩晓衣,镂璧轮开扇。华冠列绮筵,兰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