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歌原文、翻译及赏析_古诗词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标签: 乐府 民谣 悲伤《匈奴歌》译文
失去了焉支山,我们放牧困难,生活贫困,妇女们因过着穷苦的日子都没有好的容颜。
失去了祁连山,使我们丧失了良好的牧场,牲畜不能繁殖。我们是多么凄伤啊!
《匈奴歌》注释
焉(yān)支山:又叫燕支山、胭脂山、删丹山。在今甘肃省永昌县以西、山丹县东南。因出产大黄,当地又叫大黄山。
妇女无颜色:妇女因生活贫困而无好的容颜。
祁连山:就是天山。匈奴把“天”叫作“祁连”。
使我六畜不蕃息:指丧失了良好的牧场,不能繁殖牲畜。六畜:马、牛、羊、猪、狗、鸡六种家畜。这里泛指牲畜。蕃(fán)息:繁殖生长。
《匈奴歌》简析
此歌本为匈奴人所唱。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将兵出击匈奴,夺取焉支山和祁连山。匈奴人悲伤作此歌。《十道志》曰:“焉支、祁连二山,皆美水草。匈奴失之,乃作此歌。”《汉书》曰:“元狩二年春,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讨匈奴,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其夏,又攻祁连山,捕首虏甚多。”“祁连山即天山,匈奴呼天为祁连,故曰祁连山。焉支山即燕支山也。”
《匈奴歌》赏析
这首《匈奴歌》是匈奴土著对汉族封建统治者侵占他们土地的暴行的反抗之歌。
歌辞首句即用“焉支”双关“燕支”,以妇女不搽胭脂,面容将失去红润的色泽来暗示匈奴人民失去美丽的河山后的痛苦心情。这首诗开头,没用很多的笔墨去描绘焉支山如何物产丰富,在军事上又对匈奴族多么重要。而就“以妇女无颜色"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实则表现出焉支山的失去,对匈奴族的生活有多么大的影响,起到了见微知著的作用。
匈奴作为游牧民族,最珍贵的就是能蕃息牲畜的水草地。燕支、祁连都有水草丰美的山麓,一旦失去,六畜不繁,其困苦可知。
这首歌谣用粗线条勾勒出匈奴人民失去领地的困苦生活。两个“失我”突兀而出,重迭连用,正见其逐层加强的愤怒心情。这首《匈奴歌》仅四句二十四个字,却以哀婉的语调,表达了匈奴族人民对故土、对生活的眷恋和热爱,可谓千古绝唱,读罢令人感慨不已。
《匈奴歌》创作背景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夏,霍去病曾两次征讨匈奴,第一次过焉支山一千多里,第二次攻入祁遵山。《匈奴歌》的创作,当在这两次征战之后不久。
-
出自唐代武则天的《唐明堂乐章。羽音》 葭律肇启隆冬,蘋藻攸陈飨祭。黄钟既陈玉烛,红粒方殷稔岁。
-
出自宋代王易简的《摸鱼儿(紫云山房拟赋莼)》 怪鲛宫、水晶帘卷,冰痕初断香缕。澄波荡桨人初到,三十六陂烟雨。春又去。伴点点荷钱,隐约吴中路。相思日暮。恨洛浦娉婷,芳钿翠剪,奁影照凄楚。功名梦,消得西风
-
顾成传 顾成,字景韶。祖父操舟江淮间,居江都,为诸大贾纪纲。诸顾率负气好事,号“拳棒顾”。成于诸顾中尤健武,每为人持不平,遇强项必挫辱之乃已。自文其身,欲入水以御龙
-
文言文教学摭谈 钱梦龙先生撰写的《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是探讨文言文教学出路的一篇很重要的文章。钱先生指出:“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
-
出自宋代赵文的《莺啼序(春晚)》 东风何许红紫,又匆匆吹去。最堪惜、九十春光,一半情绪听雨。到昨日、看花去处,如今尽是相思树。倚斜阳脉脉,多情燕子能语。自怪情怀,近日顿懒,忆刘郎前度。断桥外、小院重帘
-
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人们夜晚大脑皮层的运作。睡不好,做噩梦是说明一个人睡眠质量不好。人们的精力不同,思维模式不同,大脑中出现的梦境也不一样。梦境中的物象来源于生活,又不同于生活。
-
决一雌雄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决一雌雄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决一雌雄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
-
画虎类狗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画虎类狗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画虎类狗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诗以贾谊自比,表现了被贬后内心的悲怆、凄凉与惆怅,抒发对朝廷的眷恋和对国事的关切。史郎中钦,郎中史钦,事迹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