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辽水原文、翻译及赏析_王建古诗词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标签: 乐府 战争《渡辽水》译文
离开咸阳,此去辽水漫漫五千里,还未出门父母就已知道此去将隔海茫茫,今生很难再次相聚。临出门时母亲又为我重新做了几件衣裳,好像怕我有去无回,万一死在路途中没有干净的衣服可以殓葬。也有征人牺牲被送回咸阳,军中长官呈请皇上让烈士本乡的人充任征戍。想想自己真是可怜,身在外时将再没有回来的日期,为此心里无限伤感,茫然驻马停在辽水之边。
《渡辽水》译文二
渡过辽水,此时离开咸阳足有五千来里。
出征的时候父母就已知道今生很难再次相聚,便让我重新穿好衣裳,好像是伤悼我去送死一般。
打仗时还有士兵战死后尸骨被送回咸阳的,这些坟墓的碑石上都刻出了各人的家乡。
活着的战士知道应该不会有渡河归家的那一天了,只能在辽水边驻马回望远在天边的家乡。
《渡辽水》注释
⑴辽水:指大小辽河,源出吉林和内蒙古,流经辽宁入海。
⑵咸阳:古都邑名,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二十里。
⑶如:动词,去。重:一作“里”,一作“裹”。
⑷营家:军中的长官。一作“茔冢”,即坟墓。
⑸题:上奏呈请。
⑹回渡:一作“渡辽”。
⑺驻马:停住了马。傍:同“旁”。
《渡辽水》简析
王建在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曾在幽燕一带度过了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对边疆战士的生活极为熟悉,十分同情他们的痛苦,这首诗便揭露了唐王朝远征高丽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这两句写出征的战士背井离乡,长途征战。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隔生”之感、“送死”之别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对外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父母与儿子、妻子与丈夫、小孩与父亲的生离死别,正是源于统治者的这些对外侵略战争。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一作‘茔冢’)各与题本乡。”这两句体现了远征之人的思乡之情,即使死了也不忘家乡,希望落叶归根。句中的“白骨”与“茔冢”都是战争留下的凄凉的遗物,是残酷战争的见证。凄凉的遗物与思乡之情融汇在一起,让人伤感莫名,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控诉与愤慨。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死的尚有“白骨”“归咸阳”,活着的只能隔着辽水空望家乡。他们只能期望有一天战死沙场后,自己的遗骸能够被幸运地送回长安。远征战士的悲哀,在这字里行间表现得很浓烈。
此诗笔力遒劲,意境苍凉,读来令人心摧骨折、肝肠欲绝。
-
阿堵物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阿堵物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阿堵物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出自唐代胡曾的《咏史诗。青门》 汉皇提剑灭咸秦,亡国诸侯尽是臣。唯有东陵守高节,青门甘作种瓜人。
-
出自唐代王毂的《牡丹(一作王睿诗)》 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曷若东园桃与李,果成无语自垂阴。
-
谜题:为什么儿媳妇不招婆婆喜欢,孙媳妇却招奶奶喜欢? 谜底: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
成语发音: 「chù zhī tài rá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处:处理;对待;之:代词。泰: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样子。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
最早熟悉罗望子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们相距还很遥远,虽然从大的地理概念上说,我们是很近的,但他却是以一种高蹈的先锋文学态势出道的。而我那时候还沉迷在传统文学审美里,阅读的是狄更斯、雨果和哈代。对先锋文学,
-
弯弯曲曲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弯弯曲曲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弯弯曲曲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双音节字词 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个音节(字)一个词,即单音节词居多,偶然有两个词组合在一起,与现代汉语一个词字面相同,这就是古今异义词。所谓的古今异
-
巫山曲 孟郊 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 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 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希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赏析
-
出自唐代朱放的《经故贺宾客镜湖道士观》 已得归乡里,逍遥一外臣。那随流水去,不待镜湖春。雪里登山屐,林间漉酒巾。空馀道士观,谁是学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