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瀑布原文、翻译及赏析_冯云山古诗词
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大海作波涛。
标签: 咏物 写景 抒怀 抱负 景色 瀑布《咏瀑布》赏析
此诗由唐宣宗李忱与香严闲禅师的联句点化而来。李忱即帝位之前,因武宗嫉之,曾遁迹为僧。一日与禅师在庐山观瀑,禅师有意试探李忱心志,提出共作连句而先咏二句曰:“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忱应声续作二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无意之间披露出自己不甘寂寞、思有作为的心怀,后来果践位做了皇帝。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借这组联句,仅改数字,而境界大不相同。首句“穿天透地”象征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意志,气魄宏大,远胜原句。次句改“到底”二字,表明坚持不懈的决心。这两句还显示出瀑布的动势和高度:瀑布从高高的悬崖上凌空倾泻而下,穿透了天空和地面,化作了一泓深潭,一道溪涧,它作出这一壮举该要冒多大风险,要付出多少辛劳啊!然而,为了奔赴目的地,它却勇往直前,奋不顾身,不辞辛劳。瀑布跌落潭底后,从底处抬头仰望,只见一道宽大的银练垂落而下,迸珠溅玉,这时,方才更加觉察到它的落差是那样惊人,他的出处是那样高峻。末两句诗,则进一层表现出瀑布非凡的气魄和志向。瀑布的水漫出深潭,注入潭边的溪涧,化作了淙淙流淌的溪水,然而,这山中溪涧哪里能长期挽留住它哩,纵经千回百折,它也要流进大江长河,汇入浩瀚的大海。“归”字改作“须”字,隐喻太平军须农民群众的“大海”成就伟业,比“归”字更有深意。作为一位站在历史潮头、代表着当时中国农民阶级先进思想的革命家,他深信历史终将肯定自己的行动是“出处高”的,是正义的。平庸安逸的生活岂能束缚他前进的脚步,他终要率领父老弟兄们揭竿而起,冲出山乡僻壤,汇合成农民起义的大军,像汹涌的大海的怒涛,翻天覆地,摧毁腐朽的满清封建王朝!这首诗,文辞流畅,语意双关,明则句句写瀑布,实则处处写自己,充分显示出这位农民领袖高尚的情操、坚定的信念和雄伟的抱负,气势豪放,格调高昂,在历代咏瀑布诗中,实属立意高、新、深的上乘之作,即与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两首托物咏志的诗《题菊花》、《菊花》相比,也毫不逊色。
-
出自宋代吴潜的《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
-
出自唐代李咸用的《春日题陈正字林亭》 周回胜异似仙乡,稍减愁人日月长。幕绕虚檐高岫色,镜临危槛小池光。丝垂杨柳当风软,玉折含桃倚径香。南北近来多少事,数声横笛怨斜阳。
-
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国封建王朝诸多皇帝中可谓是一位传奇的帝王,草根出身,却能够在乱世之中谋得一席之地,甚至还依靠自己的能力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
-
出自唐代许棠的《送李左丞巡边》 狂戎侵内地,左辖去萧关。走马冲边雪,鸣鞞动塞山。风收枯草定,月满广沙闲。西绕河兰匝,应多隔岁还。
-
魏晋-释慧远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形式: 古风翻译高大
-
成语发音: 「dān sī jí lǜ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殚:竭尽;虑:思虑。形容用尽心思。 成语出处: 唐 白居易《策头》一:“殚思极虑,以尽微臣
-
此篇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杂诗》,兹从《文选》。诗人因景感怀,发为浩叹。在微阴蔽日,一年容易又秋风的季节转换中,自然界万物各得其所,鱼鸟安然游翔之景,引发出役夫久戍他乡,有家难归的联想。曹植生活在
-
生病是一件非常让人讨厌的事情,轻一点的会让人身体不舒服,心情不好,严重的甚至会威胁到人的生命。现实中如果是遇到自己身边的人生病,也是一件令人难受的事情。那么如果是做梦梦到自己的亲人生病,会是什么预兆呢
-
说到三国时期的战争啊,其实我们总感觉是蜀国和曹魏一直在打架,曹操虽然厉害,但是总被蜀汉搞,就是整个三国时期并没有东吴的事情了,但是其实东吴也还是非常的有实力的,话说他拥有精兵接近二十万了,但是最后也
-
或问鲁直似不似,似与不似,是何等语。前乎鲁直,若甲若乙,不可胜纪。後乎鲁直,若甲若乙,不可胜纪。此一时也,则鲁直而已矣。一以我为牛,予因以渡河而彻源底。一以我为马,予因以日千里计。鲁直之在万化,何翅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