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原文、翻译及赏析_苏轼古诗词
蝶懒莺慵春过半。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云鬓鬅松眉黛浅。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标签: 伤春 孤独 人物 少女《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译文
春光已消逝大半,蝴蝶懒得飞舞,黄莺也有此倦怠,风卷花落,残红满院。红日偏西,午醉未醒,光线渐暗,帘幕低垂也无人卷起。
懒于梳妆打扮,一切景物都成为愁的触媒,而又无人可以倾诉。此情将不会一无依托,杨花尚有东风来吹拂照管,难道自身连杨花也不如吗?
《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注释
慵(yōng):懒。
残红:指凋残的花,落花。
幕:这里指窗帷。
鬓鬅(bìn péng):蓬松,指头发松散的样子。
黛:一种青黑色的颜料,古时女子用来画眉。
愁媒:引起悉愁情的媒介。这里指暮春景致处处皆能生愁。
消遣:消解,排遣。
系绊:这里是“维系”的意思,还可以引申为“寄托、有着落”。
杨花:指柳絮,是离愁别绪的代名词。
管:照管。
《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赏析
苏轼词在豪放以外,也显婉约含羞,《蝶恋花》词中即写闺怨女子,缠绵动人。这首词以种种柔美的意象,塑造出一个多愁善感的伤春少女形象;以春意阑珊的景象,烘托出少女伤春的复杂心绪。
上阕由写景过渡到写人。全词以哀景引入,“懒、慵”乃倦怠样,“蝶、莺”本为无情动物,词人却以主观情感灌入,描画了两物的慵懒散漫。后以“花落狂风”承接,更于慵懒外平添萧瑟,“残”为花落凌乱之形,暗含残败颓靡;“满”字作结,残红遍地,满布小院的情状即刻呈现眼前。全词前三句写景,由蝴蝶、黄莺的慵懒,转入花落残红的寂寥,为下文写人作铺垫,奠定了哀怨凄楚的氛围。面对这“风雨送春归”、“无计留春住”的情景,心事重重的少女,不免触目伤情,倍添寂寥之感。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这两句由景及人,主人公午醉未醒,红日已晚,黄昏及至,帘幕低垂。此乃日落黄昏时分,抒情主人公应为一名女子,睡眼惺忪之时,天已慢慢暗沉下来,“帘幕无人卷”从侧面写出女子慵懒倦怠之象。景中含情,人中显意,全词上阕由景及人,细致描摹出一幅残败寂寥的少女闺怨图,色调浓郁低沉。
下阕直入,展开对人物外表与内心的描写,细腻地展现出主人公独居闺房之中的情形。“云鬓箭松眉黛浅”,首句以形写神,写因伤春而懒于梳洗,以下承上刻画愁思之重。鬓发散乱,眉间黛墨浅淡,不饰打扮、素面朝天的女子形象显露无疑。这个女子之所以不修边幅,乃是“愁”字作祟,无尽愁怨,无处倾诉。“总”是起领,将女子悠悠“愁媒”一语道尽,见景思愁,见人思愁,万事万物在女子眼中“总是愁媒”。而这愁却无人可排遣,“欲诉”写尽女子渴望倾诉、渴望排遣的心理,但是“谁消遣”的疑问却暗含“无人消遣”的答案,五字将少女悲凉沉重的心情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凄楚难耐。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一句,以否定词“未信”领起,虽明言“未信”,却隐隐传递出“信”意,女子的孤单寂寞在这断言般的词句中传达而出。随后女子自比杨花,“杨花犹有东风管”,杨花似花非花,在花中身价不高,且随风飘荡,有似薄命红颜,一无依托。这里即景取喻,自比杨花,悲凉之情以旷语出之,愈觉凄恻动人。女人以花喻人,命薄如杨花,将其女子无所依傍、“难系绊”的深情道出。
词的结尾耐人寻味,创造出新意境,写出了少女的消极伤感与天真大胆交织的矛盾心理,显得不同凡响,别具一格。全词以种种柔美的意象,塑造出一个多愁善感的伤春少女形象;以春意阑珊的景象,烘托出少女伤春的复杂心绪,表达对妻子的怀念。
《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鉴赏
《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描写一个多愁善感的少女伤春自怜的情境。上片写这位少女触景伤春,孤寂醉酒景,下片写这位少女酒醒意懒、愁绪难排的心态。全词由景入情,由表及里,用语含蓄,意韵隽永,有词绮情婉之妙。
上片写这位少女触景伤春,孤寂醉酒景。“蝶懒莺慵春过半”,起以景语,渲染情境。“春过半”,点明正当暮春时节。“蝶懒莺慵”,形容最为活跃于春光的蝴蝶、黄莺这时都呈现出一片无精打采的神态。作者交代了蝴蝶懒于翩飞花丛、黄莺倦于啭鸣花枝的原因:“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原来是一阵来势猛烈的大风将花儿纷纷吹落,使得小巧幽深的庭院到处都是凋零的红花。这一片蝶懒莺慵、花落红满的暮春景象,透过“小院”二字,已经暗示了都出自少女之眼的观看。本来蝶、莺无所谓“懒”或“慵”,只不过由于少女面对春光消逝大半的冷落景象而自感情懒意慵的折射罢了。花之“落”,风之“狂”,红之“残”,院之“满”,也无不染上少女伤春、心境寂寥的感情色彩。所谓“景语皆情语也”,词人正是借景托情,融情于景。自然而然由写景过渡到写人,突现出“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暮无人卷”的画面。可以想象,女主人公幽闺独处,触景伤情,借酒浇愁,一梦排忧的情景,竟至于午间醉酒,日西未醒,直至黄昏,无人卷帘的境地,其身之懒,其心之慵亦可谓无以复加了。一个“午”字,表明前三句之景全是她中午之前独观暮春“小院”之所见;“醉未醒”则贯穿由中午到日西以至黄昏的全过程;“无人”,更在她犹“未醒”之外,点明她独处幽闺的孤寂环境。尽管其中没有一个伤春字眼,却令人感到她十分浓烈、无所不在的伤春意绪。
下片写这位少女酒醒意懒、愁绪难排的心态。上片由写景到写人,从整天伤春着眼;下片由外表到内心,从酒醒愁来入笔。“云鬓鬅松眉黛浅”紧承上片的煞拍,写她醒酒之后的面容:本来如云的美发一片散乱,眉间青黑的黛墨已显淡浅。她是这般地无心梳头,也无心画眉,对于一个闺阁少女而言,是够情懒意慵了。词人从她无心梳妆之形,传其愁烦不振之神。因此,“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就顺势而出,由对其外在形貌的勾勒转入对其内心世界的刻画。在她眼中,无论是蝶、莺,还是花、风,凡是所见的暮春景物,都令她触目生愁,而又无可向人倾诉来排解其愁。词意发展至此,愁情已达极顶,使人想见其春愁如海,孤寂难排的心境,真个是“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煜《蝶恋花》)。当此写愁已届穷尽之时,似难再着一字,而词人竞以灵动之笔。更写少女自慰之思:“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让人觉得大有峰回路转、拓开新境之势,而在稍加体味之后,方感其意愈愁,其境愈悲。因为杨花“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它本身身价不高,算不得真花好花,而且随风飘坠,命运在天。她竟即景拿来作比,自道不相信“此情”一无寄托,即使是“杨花”还有“东风”来照管,难道自己连杨花的命运还不如吗?可以看出,她的自道尽管全以“未信”、“犹有”的自宽自解、故作旷达之语出之,却有一股红颜薄命,听命于人、情无所托、寄望好运的悲绪,萦回于字里行间。如此以旷语反衬哀情、以宽解反衬迷惘的写法,貌似转笔,实是将少女伤春心境更深化一层,不仅令人知其伤春情由之所在,而且使得全词留有哀婉凄恻、以不解为解的悠悠情韵。
以这首闺情词而论,苏轼并不着力于形貌刻画,而只以诸多柔美的意象来烘托少女伤春的心态,就将一个封建时代身不由己、自叹命薄的少女形象推到了读者的眼前。其含蓄细腻的表现手法,哀而不伤的婉约情调,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足以显示他即使在温、韦以降的婉约词坛上,也是一位独具特色的词人。
《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创作背景
这首词无从考证写作的年代和背景,也很少有人提起。在苏轼“横放杰出”的词派兴起之前,词大都是“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内容限于男女的恋情,领域是比较狭窄的。东坡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他拓展了词的表现领域,将恢宏之气注入词的风格,对后世的词坛影响很大。但是,苏词里也有一些是写恋情的。元好问说,东坡“虽时作宫体,亦岂可以宫体概之?”读苏词中的写恋情之作,大可不必如读《离骚》那样,一定要解释成以美人芳草自况。恋情无害于苏词,反而使苏词丰富多彩,他的诗心同青年男女的心是相通的。这首《蝶恋花》就可以作如是观。
-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出自唐代杜牧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
-
文言文之《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及其翻译 过小孤山大孤山 作者:陆游 原文: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
-
出自唐代李中的《送孙孔二秀才游庐山》 庐山多胜景,偏称二君游。松径苍苔合,花阴碧涧流。倾壶同坐石,搜句共登楼。莫学天台客,逢山即驻留。
-
出自宋代梁栋的《念奴娇(春梦)》 一场春梦,待从头、说与傍人听著。罨画溪山红锦障,舞燕歌莺台阁。碧海倾春,黄金买夜,犹道看承薄。雕香剪玉,今生今世盟约。须信欢乐过情,闲嗔冷妒,一阵东风恶。韵白娇红消瘦
-
出自先秦佚名的《采菽》 采菽采菽,筐之莒之。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虽无予之?路车乘马。又何予之?玄衮及黼。 觱沸槛泉,言采其芹。君子来朝,言观其旂。其旂淠淠,鸾声嘒嘒。载骖载驷,君子所届。 赤芾在股,邪
-
出自唐代佚名的《姚岩杰》 遥望渔舟,不阔尺八。(卢肇)凭阑一呕,已觉空喉。(姚岩杰)
-
成语发音: 「fèn pín zhèn qióng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分财物救助穷困的人。 成语出处: 《左传·昭公四年》:“且抚其民,分贫振穷,长
-
出自唐代佚名的《放榜诗(太和八年放榜,进士多贫士)》 乞儿还有大通年,三十三人碗杖全。薛庶准前骑瘦马,范酂依旧盖番毡。
-
出自唐代崔禹锡的《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 供帐何煌煌,公其抚朔方。群僚咸饯酌,明主降离章。关塞重门下,郊岐禁苑傍。练兵宜雨洗,卧鼓候风凉。炎景宁云惮,神谋肃所将。旌摇天月迥,骑入塞云长。赫赫皇威振,油油
-
扬州奴,你和媳妇儿拜你叔父八拜着我拜,又不是冬年节下,拜甚么?扬州奴,我和你争拜那?叔叔休道着我拜八拜,终日见叔叔拜
出自元代秦简夫的《杂剧·东堂老劝破家子弟》 楔子(冲末扮赵国器扶病引净扬州奴、旦儿翠哥上)(赵国器云)老夫姓赵,名国器,祖贯东平府人氏。因做商贾,到此扬州东门里牌楼巷居住。嫡亲的四口儿家属:浑家李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