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原文、翻译及赏析_陈与义古诗词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标签: 咏物 抒怀 海棠 品格《春寒》译文
二月的巴陵,几乎天天都刮风,料峭的春寒还未结束给园林的花木带来了灾难,叫人担心害怕!
娇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鲜红的花朵,独自在寒风冷雨中默默开放着。
《春寒》注释
选自《简斋集》。陈与义(1090-1138),号简斋。宋代诗人。此诗写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
巴陵:古郡名,今湖南岳阳市。
园公:诗人自注:“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
胭脂:一种红色颜料。也泛指红色。
《春寒》赏析
《春寒》是南宋初年诗人陈与义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作者南渡避难于巴陵时所作。诗的前两句写二月里风雨凄凄,春寒料峭;后两句写园中的海棠却冒雨盛开,无限生机,给作者以启迪和鼓舞。全诗借海棠以咏志,写来浑厚醇雅,蕴藉含蓄,读来令人余味无尽。
这首绝句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说到咏海棠,自然忘不了苏轼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其实,这两首海棠诗都是借海棠写自己。苏轼笔下的海棠圣洁、幽寂,是他贬官黄州时的写照;陈与义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时的写照。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铺垫。“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联系到下文,不仅有风,而且有雨,春寒料峭中,日日风雨,凄冷无比。更何况诗人还流离失所、漂泊无依。由己及物,想到满园即将吐蕊发芽的花木,禁不住有些担心。“怯园公”此三字,道出了诗人心境:既怯花不发,又怯花发遭雨打。
尽管有些心情,但孤寂的诗人还是希望寻觅到些许的安慰。当他看到园中海棠时,欣喜之情油然而生:“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宋祁词《锦缠道》曰:“海棠经雨胭脂透。”海棠经雨打风吹,像湿透的胭脂一样,会有所残败。但诗人眼中的海棠,却是那样的傲然不屈:“不惜”娇色、“独立”风雨。花木不会有什么情感,有情的只是诗人,诗人“情眼观物”,便万物皆有情了。此时的海棠不再是海棠,而是诗人的化身——风流,雅致,却还有孤傲的品格。
此诗作者开海棠喻己之风,以海棠幽寂喻自己贬官遭际。而陈简斋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不仅风致,更具品格,正是他流亡时的写照。诗人将自己的风骨、品格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使这首诗成为咏物诗的上乘之作。联系到“靖康之难”后大多北方的宋人被迫漂泊他乡,这首诗也就获得了超越个人情怀的普遍品格。
《春寒》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建炎三年(1129年)。当时,南宋朝廷初建未稳,尚在风雨飘摇之势,金兵大有席卷江北之际。诗人被迫避乱于岳州,借住于郡守王接后园的君子亭,自号“园公”。是年春二月,诗人看到园中独立于春寒细雨中的海棠,不由得感物起兴,推人及花,写下了这首诗。
-
语义说明:事情过了,环境也已改变。 使用类别:用在「消逝改变」的表述上。 事过境迁造句:01当年的盛况,如今事过境迁,只有空留回忆了。 02好汉不提当年勇,得奖之事早已事过境迁,不必再提! 03我看这
-
出自唐代古之奇的《秦人谣》 微生祖龙代,却思尧舜道。何人仕帝庭,拔杀指佞草。奸臣弄民柄,天子恣衷抱。上下一相蒙,马鹿遂颠倒。中国既板荡,骨肉安可保。人生贵年寿,吾恨死不早。
-
木屑竹头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是语文考试的重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木屑竹头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一、原文 1.尝造船,其,侃皆令籍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
-
成语发音: 「jīn guó zhàng fū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巾帼:古代妇女配戴的头巾和发饰,后借指妇女。有大丈夫气慨的女子。 示例: 你要算个
-
百世之利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百世之利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百世之利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出自唐代法振的《越中赠程先生》 纱帽度残春,虚舟寄一身。溪边逢越女,花里问秦人。古塞连山静,阴霞落海新。有时城郭去,暗与酒家亲。
-
出自唐代姚鹄的《书情献知己》 日日恨何穷,巴云旧隐空。一为栖寓客,二见北归鸿。有道期攀桂,无门息转蓬。赁居将罄比,乞食与僧同。花月登临处,江山怅望中。众皆轻病骥,谁肯救焦桐。坐惜春还至,愁吟夜每终。谷
-
成语发音: 「dé yán gōng mào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具备的四种德。 成语出处: 元 王实甫《西
-
若果如所说,岂非俺国大幸 出自元代佚名的《杂剧·庞涓夜走马陵道》 楔子(冲末扮鬼谷子领道童上,诗云)前身原是谪仙人,每夸苍鸾谒上真。腹隐神机安日月,胸怀妙策定乾坤。贫道姓王名蟾,道号鬼谷先生。幼
-
伏暅,字玄耀.曼容之子也。幼传父业,能言玄理,与乐安任防、彭城刘曼俱知名。仕齐位东阳郡丞、鄞令。时曼容已致仕,故频以外职处,令得养焉。 梁武帝践阼,兼《五经》博士,与吏部尚书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