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言文 > 高中文言文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原文及译文赏析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1-03 01:45:42阅读:166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贞观十年,魏徵上疏曰:“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父子,不可斯须而废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之所不为也。自王道休明,十有余载,威加海外,万国来庭,仓廪日积,土地日广,然而道德未益厚,仁义未益博者,何哉?由乎待下之情未尽于诚信,虽有善始之勤,未睹克终之美故也。昔贞观之始,乃闻善惊叹,暨八九年间,犹悦以从谏。自兹厥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时有所容,非复曩时之豁如。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信之为道大矣。

若欲令君子小人是非不杂,必怀之以德,待之以信,厉之以义,节之以礼,然后善善而恶恶,审罚而明赏。则小人绝其私佞,君子自强不息,无为之治,何远之有?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①,将何望哉!

太宗览疏叹曰:“若不遇公,何由得闻此语!”

太宗尝谓长孙无忌等曰:“朕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任,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惟有魏徵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此语,天下大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凡此等事,皆魏徵之力也。朕任用岂不得人?”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传》称‘去食存信’,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房玄龄对曰:“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废一不可。能勤行之,甚有裨益。殷纣狎侮五常,武王夺之;项氏以无信为汉高祖所夺,诚如圣旨。”

选自《贞观政要·诚信第十七》

【注】①永锡祚胤:锡,赐。祚,皇位。胤,子孙后代。意思即把帝位长久传下去。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欲以诈道训俗训:训练

B.必资于德礼 资:凭借,依靠

C.不可斯须而废也斯须:片刻,一会儿

D.然后善善而恶恶善善:褒扬善行

10. 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表现唐太宗重视“诚信”的一组是(3分)

①佯怒以试群臣 ②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

③不欲以诈道训俗④诚信立则下无二心

⑤贞观之始,乃闻善惊叹⑥能勤行之,甚有裨益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封德彝建议唐太宗假装生气来试探群臣,太宗以自己鄙视魏武帝的诡诈来驳斥,最终未采纳他的建议。

B. 魏徵大胆指出,太宗十多年来对待臣子和百姓还没有达到诚实信用,虽有好的开端但没能够坚持到底。

C. 太宗认为,正是听从了魏徵停止战争、振兴文教、布德施惠的建议,才有了后来的天下大治,远国来朝。

D. 太宗待人以诚,广开言路,魏徵将诚信视为处理国家政务的大纲,君臣合力把诚信作为治国之根本。

12.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3分)

(2)若欲令君子小人是非不杂,必怀之以德,待之以信,厉之以义。(3分)

(3)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3分)

参考答案

9.A(训:教诲,教导)

10.C(①为上书人的建议,④为魏徵向唐太宗阐述的道理,⑥是房玄龄对答之言。)

11.A(提出建议的是“上书人”,而非封德彝。)

12.(1)君主是政令发出的源头,臣子百姓就好比流水,君主自行欺诈妄为,却要求臣下行为忠直,这就好像水源浑浊而希望流水清澈一样。(“君者政源”为判断句,1分;“是”,这,1分;句意1分。)

(2)要想让君子小人是非分明,必须用仁德来安抚他们,用诚信来对待他们,用仁义来劝勉他们。(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正确,1分;“厉”,通“励”,劝勉,激励,1分;句意1分)

(3)从前项羽攻入咸阳之后,已经控制了天下,如果他当时能够努力推行仁信政策,谁还能夺取他的天下呢?”(“向”,假如,1分;“力行”,努力去做,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有人上书请求清除皇帝身边那些佞邪的臣子,唐太宗对上书的人说:“我任用的人,都认为他是贤臣,你知道哪个是奸佞的臣子吗?”那人回答说:“我住在荒野民间,不能确切知道谁是佞臣。请陛下假装发怒,来试一试身边的大臣们,如果谁不怕雷霆之怒,直言进谏,那就是正直的人。如果谁一味依顺陛下迎合皇上的意见,那就是佞邪的人。”唐太宗对封德彝说:“流水是否清浊,关键在于源头。君主是施政的源头,臣子百姓就好比流水,君主自行欺诈妄为,却要求臣下行为忠直,这就好像水源浑浊而希望流水清澈一样,这在道理上是讲不通的。我常常认为魏武帝曹操为人诡诈,所以特别鄙视他的为人,现在如果让我也这么做,还怎么可以去制定教规和法令呢?”于是,唐太宗又对上书的人说:“我想使大的诚信在天下实行,不想用伪诈的方法去引导风俗,你的话虽然很好,但我不能采纳。”

贞观十年,魏徵上疏说:“臣听说治理国家的基础,在于道德和礼教;国君地位的保障,只在于诚实信用。诚实信用树立以后,臣子对国君就没有二心,德行礼义形成后,边远的人民就会前来归顺。由此可见,德行、礼义、诚实、信用是国家的纲领,贯穿在君臣、父子关系中,一刻也不能废弃。不被实行的言语,没有诚意的法令,对国君来说会败坏道德名声,对百姓来说会招致杀身的危险。即使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有德有才的君子也不会那样做。自从陛下登基,实行王道,盛世清明,已有十多年了,神威遍及四方,各国使者前来朝拜,国家粮仓日益充实,国土日益宽广。但是道德却没有更加深厚,仁义却没有更加广博,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陛下对侍臣子和百姓还没有达到诚实信用,虽然陛下在贞观初期勤于政务,有一个好的开头,但却没能做到善始善终。贞观初年,陛下听到好的意见就惊喜赞叹,随后八九年间,仍然乐于接受意见。但从那之后,陛下您渐渐讨厌直言,有时即使勉强接受,也不像早年那般豁达大度了。国君能对臣子尽到礼义,臣子就会为国君竭尽忠诚,关键在于内外无私,君臣之间互相信任。国君不信任臣子就无法驱使臣子,臣子不信任国君就不能服侍国君,可见诚信这条原则是多么重要!要想让君子小人是非分明,必须用仁德来安抚他们,用诚信来对待他们,用仁义来劝勉他们,用礼仪来节制他们。然后表扬善行,摒除劣迹,谨慎处罚,明白赏赐。如果这样做,小人就会无法施展他们的邪佞,君子才能自强不息,无为而治的局面哪里还会遥远呢?如果表扬善行却不能发扬善行,摒弃劣迹却不能杜绝恶行,有罪过的人得不到惩罚,有功劳的人得不到奖赏,那么国家危亡之期,也许保不久就要到来,永远使子孙后代享受昌盛国运、永享太平,还有什么指望呢?唐太宗看了奏疏,感叹道:“如果不遇到魏徵,我怎么可能听到这样的话呢?”

唐太宗曾经对长孙无忌等大臣说:“我刚刚即位的时候,有许多人上书建议,有的要我独揽大权,不能委任给臣下;有的要我加强兵力,以使四方少数民族威慑臣服。只有魏徵劝我‘停止战争,振兴文教,广施道德仁义,中原得到了安定,远方异族自然会来臣服’。我听从了他的建议,天下得到大治,边远地区异族的首领都前来朝贡,少数民族经过多重翻译来朝贡,相望于道。这一切都是魏徵的功劳。我难道不是用人有道吗?”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左转》上说:‘宁可不要粮食也要保持百姓对国家的信任’,孔子说:‘人没有诚信就无法安身立命’。从前项羽攻入咸阳之后,已经控制了天下,如果他当时能够努力推行仁信政策,谁还能夺取他的天下呢?”房玄龄回答说:“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废弃任何一项都不行。如果能够勤恳地推行这五常,对国家是大有益处的。殷纣王轻慢侮弄五常,周武王就讨伐他,项羽因为没有仁信就被汉高祖夺了天下,确实像陛下所讲的那样。”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风雨》李商隐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作品简介《风雨》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是一首作者以风雨比喻自己境遇的咏怀诗。这首诗首联借《宝剑篇》的典故发端,反衬自己长年漂泊凄凉的身世。颔联通过对比抒发自己对不平境遇的怨愤。颈联直接

  • 古风其二十翻译、赏析、拼音版注释(李白)

    古风其二十全文: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一本此十句作一首)泣与亲友别。欲语再三咽。勖君青松心。努力保霜

  • 梦见人屎

    梦见人屎,五行主土,丑土之象征,金库之所在,主事业中多有他人相助,得贵人辅佐,财运更可提升,凡事应谨慎为之,不可与他人间大打出手,秋天梦之吉利,春天梦之不吉利。

  • 顾彦夫《村落嫁娶图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村落嫁娶图记[明]顾彦夫某岁春二月,予从事京师锦衣①。周君出所谓村落图示予,观其色,若甚爱者。请曰:“君必为我记之”。申请再三,遂置巾笥以归。归之岁向尽矣,尚未知是图之委曲也。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

  • “臣闻事有若缓而其变甚急者,天下之势是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臣闻事有若缓而其变甚急者,天下之势是也。天下之人,幼而习之,长而成之,相咻而成风,相比而成俗,纵横颠倒,纷纷而不知以自定。当此之时,其上之人刑之则惧,驱之则听,其势若无能为者。然及

  • 岑参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翻译鉴赏:北风卷地白草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保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

  • 哥哥饮一杯寿酒

    出自元代佚名的《杂剧·汉钟离度脱蓝采和》 第一折(冲末扮钟离上,诗云)生我之门死我户,几个惺惺几个悟。夜来铁汉自寻思,长生不死由人做。贫遭覆姓钟离,名权,字云房,道号正阳子。因赴天斋已回,观见下方一道

  • 《百家姓.方》文言文的历史来源

    《百家姓.方》文言文的历史来源   历史来源  「方」源出;  出自「姬」姓,以字为氏。周宣王有大臣方叔。见《诗经.小雅.采芑》云﹕「方叔吨埂!埂阜绞澹卿士也。支孙以王父字

  • 五更枥马静无声。邻鸡犹怕惊。意思翻译、赏析

    五更枥马静无声。邻鸡犹怕惊。出自宋代吴文英的《醉桃源·元日》五更枥马静无声。邻鸡犹怕惊。日华平晓弄春明。暮寒愁翳生。新岁梦,去年情。残宵半酒醒。春风无定落梅轻。断鸿长短亭。参考赏析鉴赏“元日”,即元旦

  • 《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赏析

      词作于丁酉,道光十七年(1837年)五月五日端午,太清三十九岁。这是一首咏花词。菊在秋季开放,但这里所咏的盆中菊在端午开放,词人在初夏欣赏到了秋季的花卉,自然格外欣喜。上片首先渲染盆中所菊所开放的

相关栏目:
  • 文言文大全
  • 高中文言文
  • 初中文言文
  • 小学文言文
  • 古文观止
  • 清代散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