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言文 > 高中文言文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1-03 01:39:33阅读:440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祖茂,魏秦、华二州刺史。父显,周荆州刺史。彦光少岐嶷(幼年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七岁时,父遇笃疾,医云“饵五石可愈”。时求紫石英不得,彦光忧瘁,不知所为。忽于园中见一物,彦光所不识,怪而持归,即紫石英也。亲属咸异之,以为至孝所感。

魏大统末,入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周受禅,迁舍人上士。武帝时,累迁小驭下大夫。母忧去职,毁瘠过礼。未几,起令视事,帝见其毁甚,嗟叹久之。后为御正下大夫,从帝平齐,以功授开府、阳城县公。宣帝即位,拜华州刺史,进封华阴郡公,以阳城公转封一子。后拜柱国、青州刺史。属以帝崩,不之官。

隋文帝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兼领宫监,甚有惠政,嘉禾连理,出于州境。上嘉其能,下诏褒美。后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安,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政。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

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孔子庙中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悲愧若无容者。彦光训喻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吏人感悦,略无诤讼。卒官,赠冀定瀛青四州刺史,谥曰襄。

(节选自《隋史·循吏列传》)

注:1.解褐:入仕做官。2.毁痛:衰伤过度而消瘦3.奏课:向朝廷交的赋税。4.彼:邪恶不正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

A.彦光忧瘁瘁:劳苦,憔悴

B.母忧去职忧:父母的丧事

C.未几,起令视事视事:治事,任职

D.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将:将要

5.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梁彦光治政效果的一项是 ()

①嘉禾连理,出于州境 ②合境大安,奏课连最

③吏人感悦,略无诤讼 ④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⑤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⑥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A.②⑤⑥ B.①③⑤ C.①②⑥ 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彦光年轻时就性情纯厚,他的父亲很看重他,认为他将来一定能使他们的家族兴盛起来。

B.梁彦光颇具治理才能,他的政绩深得皇上赞赏,曾不止一次受到封赏,历任秘书郎、舍人上士、小驭下大夫、华州刺史、青州刺史、岐州刺史、相州刺史等职。

C.梁彦光生性执著,不肯屈服。在相州时有人做歌谣说他没有治理才能,使得他获罪免官,但他后来自请再回相州任职,虽遭相州豪强地痞嗤笑,但却毫不退缩。

D.梁彦光在相州任上,自己出资聘请大儒,用圣哲之书教化百姓,使百姓都能够自励,风气大为改观。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5分)

(2)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5分)

参考答案:

4. D (将:带领)

5. C (④和⑤不属于梁彦光的治理效果.》

6. B (梁彦光未上任青州刺史)

7. (1)彦光一到任.就揭发奸邪之人及隐藏的罪行,如神明一般明察,从此狡诈之徒没有不潜逃的,一郡之内人们都非常惊骇《震惊)。(“下车”“发摘”“奸隐”“合”的解释各l分,句子通顺、句意准确I分)

(2)有一个滏阳人叫焦通,喜次酗洒,侍奉父母欠缺礼数, 被堂弟告上公堂(“亲” “阙”“从弟”“被动句式”各l分,句子通顺,句意准确1分)

二: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祖茂,魏秦、华二州刺史。父显,周邢州刺史。彦光少岐嶷,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七岁时,父遇笃疾,医云饵五石①可愈。时求紫石英不得。彦光忧瘁不知所为,忽于园中见一物,彦光所不识,怪而持归,即紫石英也,亲属咸异之,以为至孝所感。魏大统末,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周受禅,迁舍人上士。

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兼领岐州宫监,甚有惠政。开皇二年,上幸岐州,悦其能,乃下诏曰:“彦光操履平直,识用凝远,布政岐下,威惠在人,廉慎之誉,闻于天下。三载之后,自当迁陟,恐其匮乏,且宜旌善。可赐粟五百斛,物三百段,御伞一枚,庶使有感朕心,四海之内,凡曰官人,慕高山而仰止,闻清风而自励。”后数岁,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化,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②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于上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居州郭。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于时庙中有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后数岁,卒官,时年六十。 (节选自《隋书》卷七十三,有删节)

①五石:道教炼丹的五种石料。紫石英是其中一种。②邺都:北齐都城,即相州。

4.下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彦光少岐嶷,有至性 岐嶷:幼年聪慧

B. 彦光下车,发摘奸隐 下车:走下公车

C. 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 险诐:阴险狡诈

D. 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 招致:招纳

5.下列各句中,全能展现梁彦光“以德化人”举措的一项是( )(3分)

①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②以静镇之,合境大化

③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④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

⑤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⑥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A. ①③④ B. ②④⑤ C. ③④⑤ D. 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梁彦光小时候就显露出卓越的品性,父亲认为他能够使家族兴旺。进入太学之后更注意遵循规矩法度,十七岁就开始当官。

B. 梁彦光在担任岐州刺史的时候,治理地方很得法,皇上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希望他坚持这种品性,成为天下效仿的楷模。

C. 梁彦光第一次担任相州刺史,仍然采用在岐州的方法治理当地,没有收到成效,最终被皇帝免职。

D. 梁彦光第二次担任相州刺史期间,根据当地风俗,不再采取强硬方式,着力推行以德化人的政策,开办学校,以儒家思想教化当地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彦光忧瘁不知所为,忽于园中见一物,彦光所不识,怪而持归,即紫石英也,亲属咸异之,以为至孝所感。(4分)

(2)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3分)

答案:

4、B。下车:到任。

5、C。①自己恪守道德 ②不是以德化人的举措 ⑥不是梁彦光的作为

6、D。“发摘奸隐”就是强硬政策。

7、(1)梁彦光担心忧虑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忽然在园中看到一个物件,是梁彦光所不认识的,感到奇怪就拿回家,(发现)正是紫石英。亲属都感到惊异,认为是被他的至诚孝心所感动。(4分)

(2)请求再次治理相州,改变方法,希望有用来改变当地风俗的方法。向上报答皇上深厚的恩典。(3分)

译文: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祖父梁茂,任西魏秦、华两州的刺史。父亲梁显,任北周邢州刺史。梁彦光幼年聪慧,有卓越品行,他的父亲常常对所亲近的人说:“这个孩子有刚正的气概,一定会使我们家族兴旺。”七岁时,父亲染上重病,医生说用五石做药饵可以治愈。当时寻找紫石英没有找到。梁彦光担心忧虑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忽然在园中看到一个物件,是梁彦光所不认识的,感到奇怪就拿回家,(发现)正是紫石英。亲属都感到惊异,认为是被他的至诚孝心所感动。西魏大统末年,进入太学,开始涉猎经史,遵循规矩法度,即使匆忙的时候,也一定按照礼仪做事。脱去布衣担任秘书郎,当时年仅十七岁。北周接受禅让后,升任舍人上士。

等到隋高祖接受禅位,让他作岐州刺史,兼任岐州宫监,做了很多对民有利的政事,嘉禾连理都在岐州出现。开皇二年,皇帝巡幸岐州,为他的能力感到高兴,于是下诏说:“梁彦光操守公平正直,见识才能凝重深远,在岐州施政,威信恩惠遍及百姓,清廉谨慎的美誉,在天下闻名。三年之后,自然应当升迁,恐怕用度缺乏,而且应当表扬。可以赐给五百斛粟米,三百段布匹,一柄御伞,希望让你理解我的心情,四海之内,凡是官员,(都能)仰慕品德高尚的人,效仿操守廉洁的人。”后来又过了几年,转任相州刺史。梁彦光先前在岐州的时候,风俗非常质朴,用“静”的方法治理,全境教化很好,朝廷考评接连最好,是天下第一。等到任职相州,仍然按照治理岐州的方法。相州是北齐旧都,风俗杂乱,当地人诡变多诈,为他们写作诗歌,称他们不能用道理教化。皇帝听说之后责备他,最终因此被免职。一年多后,又拜为赵州刺史。梁彦光给皇上上书说:“臣之前在相州获罪,百姓称呼我为‘戴帽饧’。臣自己料想罢免之后,没有恢复官职的希望,没想到天恩又垂青录用我。请求再次治理相州,改变方法,希望有用来改变当地风俗的方法。向上报答皇上深厚的恩典。”皇帝答应了他,又让他担任相州刺史。

强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听说梁彦光自己请求前来,没有人不嘲笑他的。梁彦光到任,揭露隐蔽潜伏的坏人或坏事,好像神明一般,于是狡猾的人,没有不潜逃的,全境都非常惊异。当初,北齐灭亡后,士绅大多迁往关内,只有手工业者、商人以及乐户移居在州城外城。因此人们都很阴险狡诈,随便就会有谣言产生,情况非常多变复杂。梁彦光想要革除弊病,于是用俸禄,招纳崤山以东的有名气的儒生,在每一个乡设立学堂,不是圣哲的书籍不能教授。经常在季月召集学生,亲自出题考试。有特别勤奋好学、聪明闻名的,在厅堂设宴席,其他人一起坐在走廊下。有喜欢争辩是非、懒惰学业无成的,坐到庭院中,用草具设坐。于是人们都克制自励,风俗有了很大改变。有叫焦通的滏阳人,喜欢酗酒,侍奉亲长的礼节缺少,被堂弟诉讼。梁彦光没有处罚他,而是把他带到州学,让他在孔子庙观看。当时庙中有韩伯瑜母亲打他不痛,他为母亲力气衰弱而悲哀,对着母亲哭泣的塑像,焦通就有所感悟,又悲伤又惭愧,无地自容。梁彦光训诫之后让他回去。后来焦通改过自新,勉力培养良好的品行,最终成为善良的人士。以德感化人,都是这样的做法。后来又过了几年,死在任上,当时六十岁。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陈子昂《忠州江亭喜重遇吴参军牛司仓序》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陈子昂:忠州江亭喜重遇吴参军牛司仓序 陈子昂日月交分,春秋代谢。昔岁居单阏,适言别于兹都;今龙集昭阳,复相逢于此地。山川未改,容貌俱非。叙名宦而犹嗟,问乡关而不乐。云天遂解,琴酒还开。新交与旧识俱欢,

  • 暗察明访

    暗察明访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暗察明访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暗察明访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二柄》高中文言文阅读及题目

    《二柄》高中文言文阅读及题目   二柄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

  • 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意思翻译、赏析

    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宴安往往叹侵夜,卧稳昏昏睡到明。百

  • 东风射马耳

    东风射马耳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东风射马耳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东风射马耳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文言文《口技》(林嗣环)译文

    文言文《口技》(林嗣环)译文   导语:小编整理了《口技》(林嗣环)翻译,以供各位同学在学习林嗣环《口技》的时候有所帮助,希望同学们的文言文学习和文言文翻译成绩更上一层楼!

  •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神思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神思 指以想象为特征的艺术思维活动。 “神思”一词最早见于东晋玄言诗人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序》: “驰神运思”。之后,南朝宋时

  • 弛秋霜之严威,流春泽之渥恩

    出自魏晋潘安的《西征赋》 岁次玄枵,月旅蕤宾,丙丁统日,乙未御辰。潘子凭轼西征,自京徂秦。乃喟然叹曰:古往今来,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气而甄三才。此三才者,天地人道。唯生与位,谓之大宝。生有脩短之命

  • 学刺绣一首诗,索对那两句词

    出自元代佚名的《杂剧·玉清庵错送鸳鸯被》 楔子(冲末扮李府尹引从人上,诗云)白发刁骚两鬓侵,老来灰尽少年心。等闲分食天家禄,但得身安抵万金。老夫姓李,双名彦实,官居府尹之职。夫人刘氏,早年亡逝已过,所

  • 都省里安身正一品

    出自元代佚名的《杂剧·孟德耀举案齐眉》 第一折(外扮孟府尹同老旦王夫人领家僮上。诗云)白发刁骚两鬓侵,老来灰却少年心。不思再请皇家俸,但得身安抵万金。老夫姓孟,双名从叔,祖居汴梁扶沟县人氏。嫡亲的三口

相关栏目:
  • 文言文大全
  • 高中文言文
  • 初中文言文
  • 小学文言文
  • 古文观止
  • 清代散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