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文正公斌》原文及译文赏析
汤文正公斌,抚吴莅任时,夫人公子皆布衣,行李萧然如寒士,日给惟菜韭。公一日阅簿,见某日市双鸡,愕问曰:“吾至此,未尝食鸡,谁市此者?”仆以公子对。公怒,立召公子责之曰:“汝谓苏州鸡贱于河南耶?汝思啖鸡,便可归去。恶有士不嚼菜根,而能作百事者哉?”并笞其仆而遣之。又公抚吴时,有司报湖荡有莲芡,公驳还。吏固以例请,公曰:“例自人作,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惠。且莲芡或不岁熟,一报部,即为永额。欲去之,得乎?”常熟某氏奴,讦告其主国初时得隆武伪札,迫主远遁,欲据其主母。公曰:“国家屡更大赦,此草昧事,何足问?而逆奴乃以讦其主乎?”焚其札,毙奴于杖,中外快之。
汤文正抚苏,奏革淫祀,投上方五通神像于湖中,世多纪之。先是,上方山民,掘地得碑,其文曰:“肉山酒海,遇汤而败。”可知淫昏气焰,必待正人得位而始衰,亦早有定数也。
常州守祖进朝有惠政,落职,公奏留之。祖制衣靴欲奉公,久之不敢言,乃自著之。任潼关道副使时,朝邑雷子霖以理学显,文正治事之暇时造其庐,以志景幕。
文正赴岭北道任,雇一骡,载幞被出关去,及移疾受代,衣物了无所增。至京,贫益甚,赁居委巷,御寒只一羊裘。冬月入朝,卫士识与不识咸目之曰:“此羊裘者,即汤尚书矣。”
人谓公之廉直似海忠介,而去其烦苛,精敏似周文襄,而行以方正。若其学识纯粹,世惜其用之未尽者,又非二公之所得而比矣。公学宗孙夏峰先生,自言为方面时,居官行政,只遵宁陵吕叔简《从政录》,行之不尽。惜文集不全,今所刊《汤子遗书》数种,皆失本来面目。
以江南巡抚内迁大司空。其殁于京邸也,同官唁之,身卧板床,上衣敝蓝丝袄,下著褐色布裤。检其所遗,惟竹笥内俸银八两。昆山徐大司寇赙以二十金,乃能成殡。其清介若此,而生前犹有以伪学劾之者。使士大夫人人能如汤之洁己奉公,又何致天下事不可收拾哉?
(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有改动)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夫人公子皆布衣布衣:平民百姓
B.汤文正抚苏,奏革淫祀 淫:过度
C.文正治事之暇时造其庐 造:到……去
D.昆山徐大司寇赙以二十金 赙:以钱财助人办丧事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并笞其仆而遣之 则或咎其欲出者
B.且莲芡或不岁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必待正人得位而始衰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以江南巡抚内迁大司空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1.下列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汤文正“清俭”和“爱民”的一组是
A.行李萧然如寒士,日给惟菜韭 及移疾受代,衣物了无所增
B.赁居委巷,御寒只一羊裘 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惠
C.焚其札,毙奴于杖 文正治事之暇时造其庐,以志景幕
D.上衣敝蓝丝袄,下著褐色布裤 祖制衣靴欲奉公,久之不敢言,乃自著之
12.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汝思啖鸡,便可归去。恶有士不嚼菜根,而能作百事者哉?(4分)
(2)人谓公之廉直似海忠介,而去其烦苛,精敏似周文襄,而行以方正。(4分)
(3)其清介若此,而生前犹有以伪学劾之者。(4分)
参考答案:
9、答案:A 布衣:穿粗布衣服。
10、答案:A A都是指示代词,那,那个。B前者表递进,况且;后者表让步,尚且。C前者连词,表承接;后者表转折,却。D前者介词,以……的身份(职衔);后者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11、答案:B A都是表现汤文正的清俭。B前者表现清俭,后者表现爱民。C前者表现嫉恶如仇,对奸佞小人的严惩;后者表现对人才的尊重。D前者表现清俭;后者张冠李戴,表现祖进朝对汤文正的敬畏。
12、(1)你想吃鸡,就可以回去。(世上)哪有读书人吃不了菜根,却能做成任何事情的呢?
(2)人们认为汤公的清廉正直就好像海忠介,但去除了他的繁杂苛细(的政令);精细聪敏好像周文襄,但行事正直无邪。
(3)他像这样清正耿直,可是生前还是有用假道学来弹劾他的人。
参考译文
汤文正公担任苏州巡抚到任的时候,夫人、儿子都穿着粗布衣服,行李简陋就像贫寒的读书人,每天供餐的只是普通的蔬菜。汤文正公有一天查阅账本,看见某天买了两只鸡,吃惊地问道:“我到这里不曾吃过鸡,谁买了这东西呢?”仆人回答是公子。汤文正公很生气,立即召来儿子斥责他说:“你以为苏州的鸡比河南的鸡便宜吗?你想吃鸡,就可以回去。(世上)哪有读书人吃不下菜根,却能做成任何事情的呢?”鞭打那仆人并把儿子赶回河南老家去了。还有, 汤文正公治理苏州时,下属要求向朝廷报告湖泊里生长莲子、芡实,汤公将他驳回。下属执意用惯例来请奏,汤公说:“惯例是由人制订的,宽松一分,那么百姓就能享受一分的实惠。况且莲子、芡实,有时收成不好,一旦上报到部里,立即成为固定的定额。再想取消它,能行吗?”常熟某人的家奴,揭发他的主人在建国初期接受了前明隆武的信函,逼迫他的主人逃遁,想要霸占他的女主人。汤公说:“国家多次大赦天下,这些国家初创时期的事情,哪里值得过问?而可恶的家奴竟然敢用这件事情来胁迫他的主人吗?”焚烧了那些信件,施杖刑打死了那个家奴,朝廷内外都称许这件事情。
汤文正治理苏州时,奏请革除过度的祭祀,将上方山的五通神像投入湖水中,世人大多记录了下来。先前,上方山上的百姓,挖掘土地,发现一块石碑,上面的文字是:“肉山酒海,遇汤而败。”可见昏庸淫逸的风气,一定会等到正人君子身居要职时才会消退,这也是早就有定数的啊。
常州太守祖进朝在任上有仁政,被罢官,汤公奏明朝廷留任他。祖进朝缝制衣靴想要送给汤公,好长时间也不敢说这件事,于是自己穿戴它。汤公任潼关道副使时,朝邑雷子霖因为精通理学而扬名,汤文正处理公务的闲暇,经常到他家去,来表达敬仰思慕之意。
当汤文正奔赴岭北道上任的时候,雇佣了一头骡子,驮着包袱被褥出关,等到上书称病交卸官职,衣物一点儿也没有增加。到了京城,贫穷得更加厉害了,租赁民房居住在偏僻的巷尾里,御寒的衣服只有一件羊皮的衣服。冬天上朝的时候,认识与不认识汤公的卫士都看见他就说:“这位穿着羊皮衣服的人,就是汤尚书啊。”
人们认为汤公的清廉正直就好像海忠介,但去除了他的繁杂苛细(的政令);精细聪敏好像周文襄,但行事正直无邪。至于他是学识精纯完美,世人惋惜他未能将它用完,又不是海、周二位先生所能比拟的。汤公学问以孙夏峰先生为宗,自称担任地方长官时,处理事务只是遵照宁陵吕叔简的《从政录》,受益无穷。可惜汤文正公的文集不齐全,如今刻印的几种《汤子遗书》,都失去了原来的面貌。
汤公以江南巡抚职衔调往朝廷任大司空。他死在京城官邸里,同僚去吊唁他,汤文正躺在板床上,上身穿着破旧的蓝丝袄,下身穿着褐色的布. 假如士大夫每个人都能像汤公一样保持自身廉洁,一心奉公,又怎么会使天下的事情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呢?
-
出自元代佚名的《杂剧·庞涓夜走马陵道》 楔子(冲末扮鬼谷子领道童上,诗云)前身原是谪仙人,每夸苍鸾谒上真。腹隐神机安日月,胸怀妙策定乾坤。贫道姓王名蟾,道号鬼谷先生。幼而习文,长而习武,善晓兵甲之书,
-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
赠王汉阳全文:天落白玉棺,王乔辞叶县。一去未千年,汉阳复相见。犹乘飞凫舄,尚识仙人面。鬓发何青青,童颜皎如练。吾曾弄海水,清浅嗟三变。果惬麻姑言,时光速流电。与君数杯酒,可以穷欢宴。白云归去来,何事坐
-
原文: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汉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汝南许劭名知人,避地扬州,称晔有佐世之才。 扬士多轻侠狡桀。郑宝最骁果,才力过人,一方所惮。欲驱略百姓越赴江表,以晔高族名人,欲强
-
彭阳昔游说,愿谒南郢都 出自唐代萧颖士的《仰答韦司业垂访五首》 呦呦食苹鹿,常饮清泠川。但悦丰草美,宁知牢馔鲜。主人有幽意,将以充林泉。罗网幸免伤,蒙君复羁牵。高堂列众宾,广座鸣清弦。俯仰转惊惕
-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众贵之者,()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
-
出自元代高文秀的《杂剧·须贾大夫谇范叔》 楔子(净扮魏齐领卒子上,诗云)自从分晋列为侯,天下雄兵数汴州。谁想马陵遭败后,至今说着也还羞。某乃魏齐是也,佐于魏国,为丞相之职。想俺先祖魏斯,与那赵籍、韩虔
-
出自南北朝庾信的《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
出自元代庾吉甫的《【商角调】黄莺儿》 怀古,怀古,废兴两字,干戈几度?问当时富贵谁家?陈宫后主。【踏莎行】残照底西风老树,据秦淮终是帝王都。爱山围水绕,龙蟠虎踞。依稀睹,六朝风物。【盖天旗】光阴迅速,
-
出自唐代李乂的《送沙门弘景道俊玄奘还荆州应制》 初日承归旨,秋风起赠言。汉珠留道味,江璧返真源。地出南关远,天回北斗尊。宁知一柱观,却启四禅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