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原文及译文赏析
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书曰: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焉,非智也。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计而无与俗同。
且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衡秦①之势成,楚国之形危;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公勿再计。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救不至。以全齐之兵,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敝,则臣见公之不能得也。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更俗,功名可立也。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裂地定封,富比乎陶、卫,世世称孤,与齐久存,又一计也。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
且吾闻之,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桓公朝天下,会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于坛坫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加吴、越。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以为杀身亡躯,绝世灭后,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弃忿悁②之节,定累世之功。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弊也。愿公择一而行之。
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①衡秦:与秦国连横。“衡”,通“横”。指六国东西联合共同侍奉秦国。②悁:作愤恨之意。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保守聊城,不敢归保守:保卫、守住
B.不耻身在缧绁之中 缧绁:累赘、牵累
C.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烛:照、照耀
D.欲归燕,已有隙隙:隔阂,裂痕
5、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鲁连说服燕将放弃聊城的一组是:() (3分)
①聊城人或谗之燕②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③于齐久存,又一计也
④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⑤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 ⑥恐已降而后见辱
A.①②⑤B.①③⑤C.③④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国久攻聊城不下,鲁连将写好的信绑在箭上射给城中的燕将。
B.鲁连指出齐军对聊城势在必得,预见燕将无法继续守城。
C.鲁连又勾画出燕将班师回国,得以确立功名的美好前景。
D.管、曹二士的非凡事迹使得燕将羞愧难当,最终只好自杀了。
7、 翻译(10分):
(1)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4分)
(2)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3分)
(3)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3分)
参考答案
4. B (“缧世”指牢狱。)
5.C(①与鲁连无关,⑥是燕将的担心)
6.D(燕将是因为读过信后感到进退两难、走投无路才决定自杀的。)
7.(1) 明智的人不违背时机而放弃有利的行动,勇士不回避死亡而埋没名声,忠臣不先顾及自己而后顾及国君。
(2)谋求小节的人不能成就荣耀的名声,以小耻为耻的人不能建立大的功业。
(3)想要投降齐国,杀死和俘虏的齐人太多了,恐怕降服后被侮辱。
【参考译文】
燕将攻克聊城,聊城有人在燕王面前说燕将的坏话,燕将害怕被诛杀,就守住聊城,不敢回(燕国)。齐国田单攻打聊城一年多,士兵们死了很多,却攻打不下聊城。鲁连就写了一封信,系在箭上射进城中,送给燕将。信上说:
我听说,明智的人不违背时机而放弃有利的行动,勇士不回避死亡而埋没名声,忠臣不先顾及自己而后顾及国君。如今您发泄一时的愤怒,不顾及燕王失去臣子,是不忠诚的;战死身亡而丢掉聊城,威名不能在齐国伸张,是不勇敢的;功业失败而名声破灭,后世不能称许您,是不明智的。如今(是抉择)死生荣辱,贵贱尊卑(的关键时刻),这样的时机不会再来,希望您仔细考虑而不要和俗人一般见识。
况且楚国进攻齐国的南阳,魏国进攻(齐国的)平陆。如今秦国派出军队(援助齐国),魏国不敢向东(进军);齐国与秦国连横的局面已形成了,楚国的形势危急。况且齐国一定要在聊城决战,您就不要再考虑了。现在楚魏两国的军队交替着从齐国撤退,而燕国的救兵又没到。齐国全部的兵力对天下别无谋求,(您)如果还要据守已经围困了一年多的聊城,我看您是办不到的。替您考虑,不如保全兵力用来答谢燕国。对上辅佐国君来统率群臣;对下奉养百姓并资助游说之士,矫正国事改变风俗,事业声名都可以建立了。如果没有回归燕国的心志(不)也(可以)抛弃燕国并摒弃世俗的议论,向东投奔齐国吗?(齐国会)割裂土地予以分封,使您富贵得可以和陶、卫一样,世世代代称王,和齐国长久并存,这也是一种办法。这两种方案,是显扬名声丰厚实惠的好主意,希望您仔细地考虑从而审慎地选择其中一条。
我还听说,谋求小节的人不能成就荣耀的名声,以小耻为耻的人不能建立大的功业。从前管仲不以身在牢狱为耻辱,却以天下不能太平为耻辱,不以未能随公子纠去死为耻辱,却以不能在诸侯中显扬威名为耻辱,因此他虽然兼有(犯上、怕死、受辱)三重过失,却辅佐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他的名声比天下任何人都高,而他的光辉照耀着邻国。桓公使天下人朝拜,大会诸侯(时),曹刿凭借一把短剑,在坛上逼近桓公的心窝,脸色不变,谈吐从容,多次战败所丢掉的土地一会儿工夫就收回来了,使天下震动,使诸侯吃惊,使鲁国的威名在吴、越之上。像这二位志士,不是不顾全小的名节和廉耻,(而是)认为一死了之,身亡名灭后,功业(就)不能建立,这不是聪明的做法。所以(他们)摒弃一时的愤怒,树立终身的威名;放弃一时的愤怒,奠定世世代代的功业。所以这些业绩和三王的功业争相流传,而名声和天地共存。希望您选择其中一个方案行动吧!
燕将看了鲁连的信,哭了好几天,犹豫着不能自断。想要回归燕国,已经产生了嫌隙,怕被诛杀;想要投降齐国,杀死和俘虏的齐人太多了,恐怕降服后被侮辱。(燕将)长长地叹息说:“与其让别人杀死我,还不如自杀。”就自杀了。
-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①,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②,缮③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
少年中国说文言文翻译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1873—1929)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
-
出自唐代厍狄履温的《夏晚初霁南省寓直用馀字(时兼尚书郎节度判官)》 薄宦因时泰,凉宵寓直初。沉沉仙阁闭,的的暗更徐。霁色连空上,炎氛入夜除。星回南斗落,月度北窗虚。待漏残灯照,含芳袭气馀。寐来冠不解,
-
夜宿山寺全文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全文翻译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
-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
出自唐代刘允济的《经庐岳回望江州想洛川有作》 龟山帝始营,龙门禹初凿。出入经变化,俯仰凭寥廓。未若兹山功,连延并巫霍。东北疏艮象,西南距坤络。宏阜自郁盘,高标复回薄。势入柴桑渚,阴开彭蠡壑。九江杳无际
-
剥复之机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剥复之机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剥复之机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能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作品
-
出自元代刘君锡的《杂剧·庞居士误放来生债》 楔子(冲末扮李孝先上,诗云)心头一点痛,起坐要人扶。况是家贫窘,门前闻索逋。小生姓李,双名孝先,祖居襄阳人氏。自幼父母双亡,习儒不遂,去而为贾。只因本钱欠少
-
《百家姓卫》文言文 《百家姓卫》 作者:佚名 历史来源 「卫」源出 ; 一 ;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和《广韵》云 。周文王的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