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言默戒》原文及译文赏析
言默戒是一篇文言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该说不说和不该说却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言默戒
杨时
邻之人有鸡夜呜,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曰:
“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日:“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呜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日:“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试题】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或旦而不鸣 或:( )
(2)皆足取祸也 取:(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3.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
4.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 (1)有的 (2) 招致
2. 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
3. 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都是不合时宜的。(或:“夜鸣,鸣之非其也; 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
4.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作者简介】
杨时(1053-1135年),宋代将乐县人(属今福建明溪人),我国著名的理学家,还是一个很有影响的政治家。
【参考译文】
邻人有一只鸡在夜里打鸣,厌恶它不吉祥,便把它烹吃了。过了几天,另一只鸡天亮了却不打鸣,便又把它烹吃了。过后(他)对我说:
“我家的鸡有的夜里打鸣,有的早晨却不打鸣,对这种不吉祥怎么办?”我告诉他说:“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有的夜里打鸣,鸣得不是时候;早晨不打鸣,不打鸣也不是时候,那是它们自作不吉祥而招致受烹的,同人又有什么相关昵?如果它们按时打鸣,那么人将靠他们报晓,谁还会烹吃它们呢?”我又想到:人的发言与沉默和这件事有什么不同呢?不应发言而发言,同应当发言而不发言,都足以招致灾祸啊。所以写下来作为发言和沉默的告诫。”
【简评】
应该说的时候不说,不该说的时候却说,都会招致祸事。因此可见,我们说话做事时都应讲究时宜。
-
若俨见旒,若俯见冕 出自唐代来鹄的《圣政纪颂》 三皇不书,五帝不纪。有圣有神,风销日已。何教何师,生来死止。无典无法,顽肩奡比。三皇实作,五帝实治。成天造地,不昏不圯。言得非排,文得圣齿。表表如
-
三月雪连夜,未应伤物华。只缘春欲尽,留著伴梨花。
-
您不知国家兴废!汉家公卿笑子陵,子陵还笑汉公卿 出自元代宫天挺的《杂剧·严子陵垂钓七里滩》 第一折某姓严名光,字子陵,本贯会稽严州人也。自幼年好游玩江湖,即今在南阳富春山畔七里滩,钓鱼为生。方今
-
作者: 张成扬朱为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顾城眼睛给我们以看的功能
-
祁彪佳,浙江山阴人。弱冠,第天启二年进士,授兴化府推官,濒行,跪其父请教,不答。或问之,曰:“不见夫诲泅者乎,执壶而扶瓮,人藉其肘,终其身不能泅,一旦挟诸清泠之渊,翻壶却瓮,其身入水,
-
我费得雄是也 出自元代李寿卿的《杂剧·说鱄诸伍员吹箫》 第一折(冲末扮费无忌引卒子上,诗云)别人笑我做奸臣,我做奸臣笑别人。我须死后才还报,他在生前早丧身。小官少傅费无忌是也。自从临潼斗宝之后,
-
出自唐代乔琳的《绵州越王楼即事》 三蜀澄清郡政闲,登楼携酌日跻攀。顿觉胸怀无俗事,回看掌握是人寰。滩声曲折涪州水,云影低衔富乐山。行雁南飞似乡信,忽然西笑向秦关。
-
出自元代佚名的《杂剧·逞风流王焕百花亭》 第一折(老旦扮卜儿引旦贺怜怜、梅香盼儿上,诗云)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老身洛阳人氏,姓贺,人都唤我做贺妈妈。生下这女
-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出自唐代王建的《渡辽水》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参考翻译翻译及注释翻译离
-
悲秋是唐宋诗词的一个重要题材,诗人们往往以之诉离情,写别恨,寄愁思,多作“儿女悲”,其中不乏名篇佳什,但象这一首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的,却并不多见。采用“感情物化”式的化虚为实的手法是这首诗的特色。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