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令仪不责盗的译文
于令仪不责盗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邪?”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愧,卒为良民。
译文:
曹州于令仪,是做生意的人,为人忠厚,不损人利已,晚年家境颇为富裕。一天晚上有人到他家行盗。于令仪的儿子们抓住了小偷,原来是邻居的儿子。令仪对他说:“你平时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何苦做小偷呢?”那人回答说:“都是贫穷逼的。”问他需要什么,小偷回答说:“有十贯铜钱就足以买食物及衣服了。”令仪按照他要求的数目给了他。小偷刚一走,令仪又叫他回来,盗贼很惊恐,令仪对他说:“你十分贫穷,晚上背着十贯铜钱回家,我担心你被人责问。”留到天亮才让他走。盗贼感到十分惭愧,终于成为良民。
注释:
(1)市井人:做生意的人。 (2)长(zhǎng)厚:年长而厚道。
(3)盗:贼 (4)乃:原来。 (5)素:向来。 (6)邪:同“耶”。
(7)十千:指一万铜钱。 (8)去:离开。 (9)延:聘请。掖:教育。 (10)令族:有声望的家族。
(11) 足:足够。 (12)使:让。 (13)卒:最后,最终。 (14)物:人。 (15)既:已经。
(16)忤(wǔ):触犯。 (17)寡悔:很少有懊悔,意为很少做错事。即为人谨慎小心。 (18)诘:责备,责怪。
赏析
在《于令仪济盗成良》这个故事中,于令仪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教诲周围的人,并且用宽厚的心去感化别人,甚至是盗贼。文章揭示的现实意义是,对于别人不能因一件事而下判断性的结论,要分析事件的原因,要有原谅和向善的心,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
-
七绝·纪念鲁迅八十寿辰 作者:毛泽东 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 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
-
出自唐代许敬宗的《奉和初春登楼即目应诏》 旭日临重壁,天眷极中京。春晖发芳甸,佳气满层城。去鸟随看没,来云逐望生。歌里非烟飏,琴上凯风清。文波浮镂槛,摛景焕雕楹。璇玑体宽政,隆栋象端衡。创规虽有作,凝
-
狗尾貂续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狗尾貂续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狗尾貂续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系马埋轮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系马埋轮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系马埋轮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我如今有一计 出自元代佚名的《杂剧·关云长千里独行》 楔子(冲末曹操同张文远上,开云)幼小曾将武艺攻,驰驱四海结英雄。自从扫灭风尘息,身居宰相禄千钟。某乃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也。幼年曾为典军
-
世俗更而变化兮,伯夷饿于首阳 出自两汉东方朔的《七谏》 初放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言语讷譅兮,又无彊辅。浅智褊能兮,闻见又寡。数言便事兮,见怨门下。王不察其长利兮,卒见弃乎原野。伏念思过兮,无可
-
卫文公不礼重耳【原文】过卫,卫文公有邢、狄之虞[1],不能礼焉。宁庄子言于公曰:“夫礼,国之纪也;亲,民之结也;善,德之建也。国无纪不可以终,民无结不可以固,德无建不可以立。此三者,君之所慎也。今君弃
-
飞阁危楼是关于描写建筑的词语.飞阁危楼飞阁危楼的拼音:fei ge wei lou
-
出自元代秦简夫的《杂剧·宜秋山赵礼让肥》 第一折(冲末扮赵孝、正末赵礼抬老旦、卜儿上)(卜儿诗云)汉季生民可奈何,深山无处避兵戈;朝来试看青铜镜,一夜忧愁白发多。老身姓李,失主姓赵,是这汴京人氏。所生
-
【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