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全诗翻译赏析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
散上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诗鉴赏
柳宗元从永州司马改任柳州刺史后,一直怀友望乡,愁思郁结。为了排遗愁思,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他与朋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望景,见四野群峰皆如剑锋,更触动愁怀,真是“登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湘口馆》)。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寄给京城长安亲友,以表达对他们强烈的怀念之情。
首句写登山所见的景象。“海畔尖山似剑铓”,这是描写柳州四野群峰的峻峭。“似剑铓”,真是形象可怖,令人惊心动魄。但这并非夸张之词,而是写实,是贴切的描写。柳州一带,千山林立,多拔地峭竖,有如桂林。苏轼说:“仆自东武适文登,并行数日,道旁诸峰,真如剑铓。诵子厚(柳宗元的字)诗,知海山多奇峰也。”苕溪渔隐胡仔也说:“余两次侍亲赴官桂林,目睹峰峦奇怪‘海畔尖山似剑铓’之句,真能纪其实也。”
第二句紧承上句,触景伤怀:“秋来处处割愁肠”.秋天是万物由盛而衰的季节,天气萧瑟,树木凋零,容易惹动愁思,所以古人多有悲秋之词,诗人此时此刻,更是如此。“割愁肠”一语,是由“似剑铓”的比喻所产生联想。似剑铓的尖山,在萧瑟的秋季里,对“一身去国三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别舍弟宗一》)的逐客来说,确是觉得有如锋利的宝剑在割自己的愁肠似的。诗人的愤郁绞痛由此可见一斑。
三、四两句由峭拔似剑铓的群峰进一步产生出一个奇特的幻想:诗人希望能有一个变身法,将一身变化作千万个身,以便“散向峰头望故乡”.这虽是一种幻想,却把诗人希望重回京城和怀念亲友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真切强烈,形象生动。
这首诗前两句比喻新颖贴切,后两句设想更是奇特,但都是从实感中产生,并非凭空诞想,所以读来既新鲜又真实感人。
此诗与《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样,都是寄怀之作,通过登临所见,触景伤情,抒发怀念友人和故乡之情,只是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所不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七律,诗中托景抒怀,曲折传情,意在言外。这首诗是七绝,诗中熔情入景,用浅显的语言来描写内心中隐情,表现得鲜明突出。二诗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
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亭君自知。 作品赏析【注释】:①这句说:为了建造一座池亭花园,而使得无数人倾家荡产。②蔷薇--落叶灌木茎上多刺,夏初开花,花有红、黄、白等多种颜色
-
谁出门不管渴不渴都会带水? 答案:拖泥
-
我昔钓白龙的下一句是“放龙溪水傍”,整句: 我昔钓白龙,放龙溪水傍。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 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 作者:李白年代:唐 我昔
-
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
-
蝶恋花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独自风前飘柳絮。 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
-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
-
忆王孙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 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 雨打梨花深闭门。 【简析】 此词所写春景,看上去似乎只有空断魂、不
-
世故重重厄网,生涯小小渔船。白鸥波底五湖天。别是秋光一片。竹叶醅浮绿酽,桃花浪溃红鲜。醉乡日月武陵边。管甚陵迁谷变。
-
语义说明:收入不够支出。 使用类别:用在「经济拮据」的表述上。 入不敷出造句:01开源节流是避免入不敷出的最好方法。 02由于连年征战,国家的财政已经入不敷出。 03他成天游手好閒,花钱如流水,难怪会
-
语义说明:比喻抵触阻隔而不相合。 使用类别:用在「无法相容」的表述上。 格格不入造句:01他俩就像方枘圆凿,自是格格不入。 02鐃鈸配扬琴,听起来不会格格不入? 03我这老古板和现代社会已有些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