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长干行》赏析: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
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
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去来悲如何,见少离别多。
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
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
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
鸳鸯绿蒲上,翡翠锦屏中。
自怜十五馀,颜色桃花红。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作者】: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注释:
长干行:属乐府《杂曲歌辞》调名。长干里:在今南京市,当年系船民集居之地,故《长干曲》多抒发船家女子的感情。抱柱信:曲出《庄子·盗跖篇》,写尾生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涨水,尾生守信而不肯离去,抱着柱子被水淹死。滟堆:三峡之一瞿塘峡峡口的一块大礁石,农历五月涨水没礁,船只易触礁翻沉。长风沙:地名,在今安徽省安庆市的长江边上,距南京约700里。
床:这里指坐具。
不道远:不会嫌远。
长风沙:地名,在今安徽安庆市东的长江边上。地极湍险
【赏析】
这是一首商妇的爱情叙事诗,诗以商妇的自白,用缠绵婉转的笔调,抒写了她对远出经商丈夫的真挚的爱和深深的思念。从两人天真烂漫的童年到丈夫远离后深深的思念,将初嫁时的羞涩、新婚的喜悦和坚贞不渝的心愿写得十分细腻生动。由于这首诗千百年来脍炙人口,“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也就成了后世用来比喻童年相好而成夫妻的成语全诗形象完整明丽,活泼动人。感情细腻,缠绵婉转;语言坦白,音节和谐;格调清新隽永,是诗歌艺术上品。“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已成描摹幼男幼女天真无邪情谊的佳语。
-
《战国策》名篇《冯谖客孟尝君》中有一个典故:狡兔三窟;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冯谖:孟尝君门下的食客之一,为战国时期一位高
-
山坡羊·西湖醉歌次郭卿振韵 刘致 朝朝琼树。家家朱户。 骄嘶过沽酒楼前路。 贵何如。贱何如。 六桥都是经行虚处。 花落水流深院宇。 闲。天定许。
-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①,黄河入海流②。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③。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陵。太原人。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受人谤毁,去官
-
诸葛亮临终前,对于个人的后事没有多少,多是关于蜀汉的人事安排,对于政治方面的接班人,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指定的是蒋婉、费祎,事实上还有董允,这四人被称为蜀汉四相。而军事上的接班人,诸葛亮似乎没有指定,一
-
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出自东晋诗人谢安的《咏雪联句》 咏雪联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赏析: 这是一则千古美谈,体现了
-
李叔同(1880-1942)法号弘一法师,。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 李叔同,又
-
语义说明:比喻见识浅薄的人。 使用类别:用在「见识浅陋」的表述上。 井底之蛙造句:01像他这种井底之蛙,还自以为是,真是可悲! 02人家说自卑的人容易夸大,井底之蛙亦乎如此。 03我都听不懂他们谈论的
-
铁杵磨针(tiěchǔmoacute;zhēn)是一个成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是褒义词,可做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出自何艺浩之手,明朝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刘氏斋尼》》
-
何须轻举,上界多官府。身似灵光长镇鲁。俯仰人间今古。雨馀帘卷江流,朱颜流映琼舟。不假岗陵□寿,西山低似西楼。
-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古之人学焉而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而况当沧海横流[2],风雨如晦之日乎[3]?于此之时,其随世以就功名者固不足道,而亦岂列一二少知自好之士,然且改行于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