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赏析:
白居易从前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姑苏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周游江南,侨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适当的知道,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形象。当他因病卸职姑苏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绘声绘色。
要用十几个字来归纳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奇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绘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独出机杼地从“江”为中间着笔,又经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示了光芒耀眼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绘方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彼苍”、“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一样的颜色彼此衬托,使诗意明媚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光,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颜色,又因烘染、衬托的方法而形成了大家幻想中的图像,颜色艳丽耀眼,层次丰厚,简直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此词写江南春光,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光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称颂之意与神往之情也尽寓其间。一起,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而,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关联阖。次句“景色旧曾谙”,点明江南景色之“好”,并非得之风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自体会与亲自感触。这就既执行了“好”字,又照顾了“忆”字,不失为串连一篇意脉的精彩翰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杰出烘托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鲜艳颜色,给人以光芒耀眼的激烈形象。其间,既有同色间的彼此烘托,又有异色间的彼此衬托,充沛显现了作者长于上色的窍门。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光的无限赞赏与思念,又形成一种悠远而又深远的神韵,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地中。
-
副标题 【热脸蛋贴人家冷屁股】——奴颜媚骨 【半路上留客人】——嘴上热情 【热锅上的蚰蜒】——团团转 【热锅上的蒸笼】——好大的气 【热火盆里抽火炭】—mda
-
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在他开始率领农民起义军造反的时候,反秦的力量很多,有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有六国贵族重新聚合起来的队伍,有“力拔出兮气盖世”的项羽大部队,而刘邦只是一支出自江苏沛县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①。八百里分麾下炙②,五十弦翻塞外声③,沙场秋点兵④。 马作的卢飞快⑤,弓如霹雳弦惊⑥。了却君王天下事⑦,赢
-
崔篆平反 【原文】崔篆,汉人也,为郡守,时王莽改制,爪牙遍及各地,严刑峻法,杀戮无辜。篆所至之囚系满狱。篆垂涕曰:“嗟乎,刑法酷烈,乃至于斯!此皆何罪1遂为之平反,所出二千余人。
-
《兰溪棹歌》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名篇。此诗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的山水美景和渔民的欢乐心情。全诗四句。前两句是写月光下的月、树、河湾和倒映在水中的山,诗句写得纤丽、秀气;后两句给人的感觉则全然不同,
-
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情知道世上,难使皓月长圆,彩云镇聚。算人生、悲莫悲于轻别,最苦正欢娱,便分鸳侣。泪流琼脸,梨花一枝春带雨。惨黛蛾、盈盈无绪。共黯然悄魂,重携纤手,话别临行,犹自再三、
-
折桂令·叹世 薛昂夫 鸡羊鹅鸭休争。偶尔相逢。堪炙堪烹。 天地中间。生老病死。物理常情。 有一日符到奉行。只图个月朗风清。 笑杀刘伶。荷插埋尸。犹未忘形。
-
柳如是《初夏感怀四首》其四注释 邓小军 柳如是《初夏感怀四首》其四: 荒荒慷慨自知名,百尺楼头倚暮筝。 勾注谈兵谁最险,崤函说剑几时平。 长空鹤羽风烟直,碧水鲸文澹冶
-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②。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③。 [作者简介] 高适,生年说法不一,卒于七六五年,字达夫,一字仲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出自春秋诗人左丘明的《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