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解释:春天来得晚了些,燕子还没有归来,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杏花在料峭春风中只感凄寒。
苏溪亭
唐朝 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标签: 春天 闺怨 思念 季节《苏溪亭》译文
苏溪亭外野草青青,无边无际;是谁随着东风唱着阑干十二曲呢?
春天来得晚了些,燕子还没有归来;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杏花在料峭春风中只感凄寒。
《苏溪亭》译文二
在苏溪亭上望去,碧草无边无际;是谁随着东风唱着阑干十二曲呢?
燕子还没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水上岸边烟雨蒙蒙,雨中杏花也感到寒意。
《苏溪亭》注释
苏溪亭:在现在的浙江义乌市。
漫漫:无边无际。
十二阑:乐府古曲中有阑干十二曲。
燕子不归:远方未归的游子。
汀(tīng):水边平地。
《苏溪亭》鉴赏
《苏溪亭》是唐代诗人戴叔伦所创作一首七言绝句。该诗的首句写地点和节候,次句写倚阑人的形象;三四句写春光将尽,燕子尚未回归旧巢,烟雨笼罩下的沙洲杏花失去了鲜艳的容光,具体而婉曲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全诗委婉含蓄,隽永醇厚,极富情趣。
这首诗,题为《苏溪亭》,然并非真咏苏溪亭,而是诗人借描写苏溪亭及其周围的自然景物,倾吐了自己对被怀念人的盼望心情。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
“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苏溪亭》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与《兰溪棹歌》相近,大约写于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仲春。当时,诗人由浙江东阳赴湖南曹王李皋幕府,途经义乌的苏溪时,观赏江南温婉秀丽的晚春美景图,在苏溪亭中有感而作。
-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出自元代卢挚的《沉醉东风·重九》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参考翻译翻译及注释翻译题
-
元戏剧《无名氏》鉴赏 《神奴儿》也叫《大闹开封府》,又叫《鬼闹开封府》,全名《神奴儿大闹开封府》,主要写李德义之妻
-
语义说明:不同的作法收到同样的功效。 使用类别:用在「效果相同」的表述上。 异曲同工造句:01这两栋建筑的外观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处。 02佛教和道家的起源虽然不同,思想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处。 03尽管各
-
出自元代佚名的《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 楔子(冲末扮殿头官领校尉上,诗云)君起早,臣起早,来到朝门天未晓。长安多少富谊家,不识明星直到老。某乃殿头官是也。方今大宋宗皇帝,山河一统,万国来朝。主圣臣贤
-
隋-葛玄散诞游山水,吐纳灵和津。炼气同希夷,静咏道德篇。至心宗玄一,冥感今乃宣。飞驾御九龙,飘飘乘紫烟。华景曜空衢,红云拥帝前。暂迂蓬莱宫,倏忽已宾天。伟伟众真会,渺渺凌重玄。体固无终劫,金颜随日鲜。
-
白白朱朱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古典文学网提供成语白白朱朱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白白朱朱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出自唐代独孤及的《同岑郎中屯田韦员外花树歌》 东风动地只花发,渭城桃李千树雪。芳菲可爱不可留,武陵归客心欲绝。金华省郎惜佳辰,只持棣萼照青春。君家自是成蹊处,况有庭花作主人。
-
出自唐代李建勋的《赠赵学士》 常钦赵夫子,远作五侯宾。见面到今日,操心如古人。醉同华席少,吟访野僧频。寂寂长河畔,荒斋与庙邻。
-
周密《齐东野语》称毛熙震词“中多新警,而不为儇薄”。词家论词,具有见地。其新警处,不在字而,而在巧思。这首词,写闺中人静夜独居、忆念离人的情状,运笔纤回,含思缥缈。于篇终见意,曲尽掩抑难言的境况。
-
明-马愈太湖何茫茫,一望渺无极。但见青莲花,峨嵯水中立。仙人双髻丫,弄影镜光碧。皎皎山月高,船头几声笛。形式: 古风会员贡献还没有译注信息翻译这首诗词收录诗词(7)首马愈(明)成就不详经历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