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分类标签: 小学古诗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唐诗三百首 思归 喜悦 最美 忧国《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注释
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首句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这一句是用妻儿的欢欣来衬托诗人的欣喜之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紧承上联从生活细节上细致的刻画了诗人的狂喜。“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是诗人的联想,身在梓州,顷刻间就已回到家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
出自唐代吴商浩的《泊舟》 身逐烟波魂自惊,木兰舟上一帆轻。云中有寺在何处,山底宿时闻磬声。
-
成语发音: 「shě duǎn qǔ zhǎng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短:短处,缺点;长:长处,优点。不计较别人缺点,取其长处,予以录用。 成语出处:
-
【原题】:张秘书分符星渚同舍乌别用山谷晚风池莲香度晓日宫板影西分韵赋诗得晚字
-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十二《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所编著的,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编年体通史。以下是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七十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文言文起阏逢执徐六月,尽强圉协洽
-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出自唐代诗人王维作品《老将行》。此诗写一老将年少勇战,转战沙场,后因“无功”被弃,然而他自不服老,在边地烽火重燃时,他壮心复起,仍想为国立功。全诗分三部分,开头十句是第
-
成语发音: 「dōng tán xī shuō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指议论的面很宽。 成语出处: 鲁迅《书信集 致金肇野》:“近来东谈西说,而其实都无
-
偷合取容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偷合取容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偷合取容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出自唐代徐铉的《赠王贞素先生》 先生尝已佩真形,绀发朱颜骨气清。道秘未传鸿宝术,院深时听步虚声。辽东几度悲城郭,吴市终应变姓名。三十六天皆有籍,他年何处问归程。
-
管仲破厚葬的文言文习题 管仲破厚葬 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
-
春秋末期,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反鲁,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乃止车,援琴鼓之云: 习习谷风,以
-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