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分类标签: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惜花 伤春 闲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译文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酣睡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注释
疏:指稀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鉴赏
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面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醉尚未尽消。 “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
词人唤来侍女“试问卷帘人” 转折巧妙精当,灵动自然。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却又不忍亲见,一个“试”字,将词人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画得贴切入微,真实可感。孰料, “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黯然, “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以及词人的意外之喜,词人的细腻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对比。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讲解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功效一醒觉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神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路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因而,她急问清算衡宇,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若何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气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创作背景
这首作品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根据陈祖美编的《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公元1100年(宋哲宗元符三年)前后。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检查节日市场供应和物价情况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群众是我们
-
白蜡明经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白蜡明经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白蜡明经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细雨朱自清东风里掠过我脸边,星呀星的细雨,是春天的绒毛呢。(选自《踪迹》亚东图书馆1924年12月版)【赏析】春雨,已是被人们写了又写的 "> 老油子成语组词
成语发音: 「lǎo yóu zǐ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成语解释: 指老于算计的人。 成语出处: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看他也不象习于行旅,相当难缠
-
魏晋-陶渊明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形式: 古风翻译白发
-
出自唐代李咸用的《长歌行》 要衣须破束,欲炙须解牛。当年不快意,徒为他人留。百岁之约何悠悠,华发星星稀满头。峨眉螓首聊我仇,圆红阙白令人愁。何不夕引清奏,朝登翠楼,逢花便折,闻胜即游?鼓腕腾棍晴雷收,
-
文言文特殊句式解析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
-
轩车歌吹喧都邑,中有一人向隅立。夜深明月卷帘愁,日暮青山望乡泣。风吹新绿草牙坼,雨洒轻黄柳条湿。此生知负少年春,不展愁眉欲三十。
-
出自唐代卢藏用的《饯唐州高使君赴任》 饯酒临丰树,褰帷出鲁阳。蕙兰春已晚,桐柏路犹长。祖逖方城镇,安期外氏乡。从来二千石,天子命唯良。
-
湘山富佳色,韫蓄人未知。天球有余润,草木蒙其私。联绵固不恶,峭独看愈奇。兹峰岂飞来,兴尽留于斯。云烟惨么么,灌莽纷离披。名虽异星渚,实不愧仇池。惜无小白花,密雪蒙疏枝。教僧营小筑,便是补陀祠。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
-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原文、翻译及赏析_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