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全诗赏析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cuì niǎn bú lái jīn diàn bì ,gōng yīng xián chū shàng yáng huā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注释
赏析
唐代的东都洛阳,是仅次于京都长安的大城市。它前当伊阙,后据邙山,洛水穿城而过,具有“天汉之象”。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桥就是因此而得名。天津桥一带,高楼四起,垂柳成阴,景色宜人。唐代帝王为了享乐,经常幸临东都。唐高宗一生先后到过洛阳七次。武则天在位期间,除回长安住过两年外,均在这里度过。安史之乱爆发后,洛阳两遭兵火,破坏严重,而唐朝也自此一蹶不振。到了742年——756年期间(天宝年间),帝王不再来到这里,旧日的宫苑便日渐荒废了。所以,洛阳城的兴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王朝的盛衰。雍陶生活在晚唐时期。此时,唐王朝国势日衰,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诗人来到天津桥畔,目睹宫阙残破的景象,抚今思昔,有感于盛衰兴亡,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这自然界的美好春光,不减当年,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旧,人事已非。诗人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可是,那千官扈从、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已不能再见到了。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已经变得一片寂寥,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面对着这番情景,诗人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说史事,不发议论,诗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悠然。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的描写中,蕴藏着诗人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两句,诗人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这种强烈的对比,很自然地表现出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的景象。这正是以乐景写哀愁,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比起直抒胸臆的手法来,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全诗处处切合一个“望”字。“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但苑内的荒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这一细节,是诗人“望”中所见,因而落笔极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难以诉说的深沉感慨,含而不露,淡而有韵,是全诗最精彩的一笔。
-
出自唐代罗邺的《鸡冠花》 一枝秾艳对秋光,露滴风摇倚砌傍。晓景乍看何处似,谢家新染紫罗裳。
-
赫赫有名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赫赫有名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赫赫有名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木兰花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简析 诗人在贬放浪游期间,多个阴冷凄清的早晨在洞庭湖边目送朋友乘舟离去。这一次他突然想到水上的木兰舟和岸上的木兰花的关系,遂感慨一
-
诗题一作《留卢秦卿》。诗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写自己殷勤留客,抒发了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谊。"> 杜鹃啼落枝头月,多为伤春恨不休。
出自唐代唐彦谦的《无题十首》 细草铺茵绿满堤,燕飞晴日正迟迟。寻芳陌上花如锦,折得东风第一枝。锦筝银甲响鹍弦,勾引春声上绮筵。醉倚阑干花下月,犀梳斜亸鬓云边。楚云湘雨会阳台,锦帐芙蓉向夜开。吹罢玉箫春
-
文言文《杀驼破瓮》翻译 文言文《杀驼破瓮》 杀驼破瓮 昔有一人,于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忧,吾教汝出,
-
燕昭好马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燕昭好马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燕昭好马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出自唐代顾非熊的《寄九华山费拾遗》 先生九华隐,鸟道隔尘埃。石室和云住,山田引烧开。久闻仙客降,高卧诏书来。一入深林去,人间更不回。
-
抱薪救火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抱薪救火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抱薪救火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原文双双燕·咏燕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