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全诗赏析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shān sè yáo lián qín shù wǎn ,zhēn shēng jìn bào hàn gōng qiū 。
shū sōng yǐng luò kōng tán jìng ,xì cǎo xiāng xián xiǎo dòng yōu 。
hé yòng bié xún fāng wài qù ,rén jiān yì zì yǒu dān qiū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仙台上刚见到五城楼,夜雨初停景物冷落凄清。晓山翠色遥连秦地树木,汉宫砧声报讯寒秋来临。空坛澄清疏松影落水底,小洞清幽细草芳香沁人。何必去寻找世外的仙境,人世间就有美好的桃源。
注释⑴同题仙游观:一本无“同”字。仙游观:在今河南嵩山逍遥谷内。唐高宗为道士潘师正所建。⑵五城楼:《史记·封禅书》记方士曾言:“黄帝时为五层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这里借指仙游观。⑶宿雨:隔宿的雨。⑷砧声:在捣衣石上捣衣的声音。⑸闲:一本作“开”。⑹方外:神仙居住的世外仙境。⑺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
鉴赏
此诗写道士的楼观,是一首游览题咏之作,描绘了雨后仙游观高远开阔、清幽雅静的景色,盛赞道家观宇胜似人间仙境,表现了诗人对道家修行生活的企慕。
诗的前三联描绘了雨后仙游观观内观外的景色。首联点明时地,切中题目“仙游观”,并描写了天气情况。颔联写观外秋夜景物,先是“见”“秦树”,后是“闻”“砧声”。颈联写观内景物,先写高处“空坛”的静,后写低处“小洞”的幽,点明是道士居处,形象地展现了仙游观宁静娴雅的景色。末联直抒胸臆,引用《远游》之语,称赞这地方是神仙居处的丹丘妙地,不用再去寻觅他方了,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作者见到仙游观,正是宿雨初收、风物凄清的时候。暮霭中,山色与秦地的树影遥遥相连,捣衣的砧声,似在报告着汉宫进入了秋天。疏疏落落的青松投下纵横的树影,道坛上空寂宁静,细草生香,洞府幽深。整首诗,有远景,有近景,着力刻画的是道观幽静的景物。
全诗语言工美秀丽,音调宛转和鸣,读来琅琅上口。但内容却是空泛而无多大深意,只可吟咏,不可玩味。
-
龙阳之兴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龙阳之兴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龙阳之兴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三槐堂铭【宋】 苏轼天可必①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
-
出自两汉班固的《霍光传(节选)》 霍光,字子孟,票骑将军去病弟也。父中孺,河东平阳人也,以县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侍者卫少儿私通而生去病。中孺吏毕归家,娶妇生光,因绝不相闻。久之,少儿女弟子夫得幸于武帝,
-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清明夜》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参考翻译翻译及注释翻译清明节夜晚时,清风习习,月夜朦胧,用碧玉做成的栏杆和用红
-
进入农历七月,将有三个民俗味很浓的佳节接踵而至,依次是:七月初七“七夕节”,七月十五“中元节”,七月二十二“财神节”。 农历七月的第一个七天,便是“七夕节
-
飞机在空中领航,它翱翔的高度和速度人类无法企及,我在辽阔的原野上奔跑,只为完成今年的一个心愿:认识一株小麦。一株小麦行走的历史似乎尚未终止,人是会思考的芦苇,二者相遇,难道不是人类的幸运?一株小麦走近
-
梦见一帅哥被我打了,这是你潜意识的作用,在现实上,你可能比较在意这样的帅哥,有想接近的冲动,但你把这种冲动压抑在内心深处它,然后在梦中把压抑释放了出来,成一个暴力动作。梦中知道对方是个帅哥,但
-
出自唐代刘驾的《古出塞》 胡风不开花,四气多作雪。北人尚冻死,况我本南越。古来犬羊地,巡狩无遗辙。九土耕不尽,武皇犹征伐。中天有高阁,图画何时歇。坐恐塞上山,低于沙中骨。
-
出自唐代鲍溶的《经隐叟》 行蹋门外泉,坐披床上云。谁将许由事,万古留与君。虚洞闭金锁,蠹简藏鸟文。萝景深的的,蕙风闲薰薰。余有世上心,此来未及群。殷勤讳名姓,莫遣樵客闻。
-
[定义] 比喻的一种。以否定肯定并用的方式,或先否定喻体,而后引出本体;或先否定本体,而后引出喻体的一种修辞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