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言文 > 高中文言文

“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原文及译文赏析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1-03 01:15:08阅读:376

三槐堂铭

【宋】 苏轼

天可必①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②,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③,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注释】①必:必然的意志。②王公:指王佑。③左契:古代契约分为左右两片,左契凭以索债。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者将安取衷哉? 衷:恰当

B.而其可必也审矣。 审:详细

C.相时射利,皇恤厥德。 皇:同“遑”,闲暇

D.铭曰:呜呼休哉! 休:美好

10.全都表现作者“善恶有报”天命观的一组是

①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 ②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

③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④懿敏公之子……好德而文,以世其家。

⑤王城之东,晋公所序,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文章借写王祐仁德厚施福延子孙表达了善恶有报的天命观,表达了种槐种德、惩恶扬善的意愿。

B.作者认为,人们观察天道往往没有长远的眼光,看不出善恶有报的因果关系,因此善良的人倦怠,邪恶的人放肆。

C.为了进一步突出王祐的勋业,作者以李栖筠、李吉甫、李德裕祖孙功名富贵正面映衬,而以“吾侪小人”反面映衬。

D.文章叙议结合,第一段以议论开篇,中间三段记叙,最后以铭文作结。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3分)

(2)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3分)

(3)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3分)

参考答案

9. B(审:清楚)

10.C(①是议论天意不定的 ③是以“寓物于人”与“修德于身”相比说明“修德于身”必有回报。)

11.D(文章第一、二段都为议论,第三、四段记中有议,第五段作结)

12.翻译①松柏生长于山林之中,生长之初,被蓬蒿围困,被牛羊践踏。(得分点:“厄”及被动用法各1分,句子顺1分)

②由此可以看出,王氏的福分,大概还没有止息。(得分点:“盖”得1分,“艾”得1分,句子通顺得1分)

③京城的东面,晋公所建造的房屋,三棵槐树郁郁葱葱,象征着王家的仁德。(得分点:“所庐”1分,“惟…之”倒装1分,语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上天一定会展现他的意志吗?但是贤能的人不一定富贵,仁爱的人却不一定长寿。难道上天不一定会展现他的意志吗?但是仁爱的人一定有好的后代。这两种情况那一种说法恰当呢?我听说包申胥说过:“人的意志可以胜过天,天的意志也能胜过人为的努力。”世上议论天道的人,都不等天的意志完全表现出来就去责求它,因此认为天是不可捉摸的。善良的人因此而倦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盗跖可以长寿,孔子、颜回却遭受困厄,这都是上天还没有表现出他的意志来的缘故。松柏生长在山林中,开始时,被蓬蒿围困,遭牛羊践踏,但最终经过四季而长青,历经千年而不凋零,这就是天的意志。对人的善恶报应,有的要到子孙后代才表现出来,天的意志可以说是由来久远的。我根据所见所闻的事实考察,天是有必然的意志,这是明白无疑的。

国家将要兴盛,必然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他们大量行善施德却没有得到善报,但此后他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守祖宗法度的太平盛世的君主,共同享受天下的福禄。已故兵部侍郎晋国公王佑,在后汉后周期间就已名声显扬,先后侍奉过太祖、太宗两朝,能文能武,忠孝品德高尚,天下人都希望他能出任宰相,但是最终由于他性情正直而不为当世所容。他曾经亲手在庭院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子孙将来一定有位列三公的。”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果然在宋真宗景德、祥符年间当了宰相,那时正值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无事,享受了荣华富贵十八年。今天把东西存在别人家中,第二天去取,有可能取到,也有可能取不到。而晋公自身修养德行,希望能得到上天的回报。几十年后他得到了上天的回报,就象手持契约,亲手交割一样。我因此知道天确实可以说有必然的意志。

我没有赶上看到魏国公,却见到了他的儿子懿敏公。他事奉仁宗皇帝时直言敢谏,出外带兵、入内侍从三十多年,这种爵位还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称。是上天要使王氏重新兴盛吗?为什么他的子孙有这么多贤能之士呢?世人有将晋国公与李栖筠相比的,他们杰出的才能、正直的气质确实不相上下。而李栖筠之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差不多,但在忠信仁厚方面,却赶不上魏国公父子。由此看来,王氏的福分大概还没有完结(止息)吧。

懿敏公的儿子王巩和我有交往,他崇尚道德而又善作文章,来继承他的家风,我因此作铭来记叙这些事。铭文是:

啊,多么美好!魏国公的功业,和槐树一起萌生。辛勤地培植,必定经过一代才能长成。辅佐真宗,天下安宁。回到家中一看,槐树掩映庭院。我们这些普通人,早晨不考虑晚上,只要有好时机,就会追求名利,哪里还有时间修养自己的道德!只希望有侥幸的运气,不种植就能收获。如果没有那些君子,国家怎么成为国家?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居住的地方,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是王家德行的标志。啊,多么美好!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兰童作品

    兰童作品《流民图》其一:万齐舅他常借来鹦鹉的舌头使乡村现场的妇童铜片般笑成一片把杀气阻挡在天堂之外暮色四合,杀气更重他又借来青蛙庙 "> 驻马西桥上,回车南陌头。

    出自唐代崔融的《留别杜审言并呈洛中旧游》 斑鬓今为别,红颜昨共游。年年春不待,处处酒相留。 驻马西桥上,回车南陌头。故人从此隔,风月坐悠悠。

  • 试就湖边披草径,莫疑东海变桑田。

    出自唐代赵冬曦的《灉湖作》 三湖返入两山间,畜作灉湖弯复弯。暑雨奔流潭正满,微霜及潦水初还。水还波卷溪潭涸,绿草芊芊岸崭岝。适来飞棹共回旋,已复扬鞭恣行乐。道旁耆老步跹跹,楚言兹事不知年。试就湖边披草

  • 大哉至德,允兹明圣。

    出自唐代魏徵的《享太庙乐章。肃和》 大哉至德,允兹明圣。格于上下,聿遵诚敬。嘉乐斯登,鸣球以咏。神其降止,式隆景命。

  • 文言文中的固定反问句式

    文言文中的固定反问句式   1."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

  • 吐哺握发的解释?吐哺握发的典故与出处

    吐哺握发的解释?吐哺握发的典故与出处 《韩诗外传》卷三:“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

  • 《奉诚园闻笛》赏析

      马燧立下战功无数,但是诗人感怀的不是他的赫赫战绩,而是他的仁者之心。史载马燧务勤教化,禁止横征暴敛,去除苛刻烦琐;宽以待下,士众临阵“无不感慨用命,斗必决死”。马氏一生大节,追述起来,足成一书。但

  • 焦声散著群树鸣,炎气傍林一川暖。

    出自唐代王泠然的《夜光篇》 游人夜到汝阳间,夜色冥濛不解颜。谁家暗起寒山烧,因此明中得见山。山头山下须臾满,历险缘深无暂断。焦声散著群树鸣,炎气傍林一川暖。是时西北多海风,吹上连天光更雄。浊烟熏月黑,

  • 谬玄黄之秩叙,故淟涊而不鲜

    谬玄黄之秩叙,故淟涊而不鲜 出自魏晋陆机的《文赋》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谴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 经典谚语(不字经) 不怕慢,就怕站;站一站,二里半

    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不到江边不脱鞋,不到火候不揭锅。 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不给规矩,不成方圆。 不会烧香得罪神,不会讲话得罪人。 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

相关栏目:
  • 文言文大全
  • 高中文言文
  • 初中文言文
  • 小学文言文
  • 古文观止
  • 清代散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