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故事 > 野史秘闻

诸葛亮空城计的真相是怎样的?司马懿真的是故意放诸葛亮一条生路吗?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28 17:57:09阅读:212

说起三国中的诸葛亮,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名气那是相当的打。他的“草船借箭”和“空城计”,在如今看来也都是非常厉害的军事策略。“空城计”这一集计,诸葛亮在当时运用的非常成功,他的对手司马懿那样一位身经百战的人,都被诸葛亮给欺骗了。最后,因为拿捏不准城中士兵,司马懿不得不撤兵。诸葛亮用他的勇气和谋略,保住了城内所有人。

也是因为这一空城计,司马懿不战而败,惹人笑话。待我研读了三国演义之后,却对空城计有了一些不一样的看法。

诸葛亮的计划是让士兵送粮食到外城,而大部分精锐士兵都离开城去送粮食了,城内只有百姓和一些伤兵残兵。结果没想到在这个时候,司马懿领着十几万精兵要攻城。怎么办?诸葛亮随机应变,留了两个士兵守着城门打扫卫生,而自己则带着两书童,悠闲的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来了以后,诸葛亮和他悠闲的对话。司马懿见状,不敢进城,怕城内埋伏。

因为这个担忧,让司马懿退了兵。就是因为这个举动,司马懿的人生中留下了败笔。怎么可能就这样轻易的退兵了呢?像司马懿这么多疑的人,他一定会找机会进城中探探虚实。如果,城中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多人,他一定会立马派兵进攻。可他却并没有做出这样的举动, 这是为什么呢?

司马懿在死前对自己的儿子说过这么一句话,他在魏处事多年,别人对他都有防备。司马懿为什么会说这样一句话?司马懿在魏,并不是一帆风顺。因为他很有才能,曹丕重用他,而到了曹睿却因为诸葛亮,他和皇帝产生了间隙,开始不被重用。

要不是诸葛亮伐魏,曹魏上下又没有人可以抵挡他。司马懿肯定是不会被重用的,所以他也明白他自己这次会被重用,都是因为诸葛亮的原因。如果没有了诸葛亮,司马懿就不会再被为皇帝重用,也就说只有诸葛亮留着,司马懿才有可能继续被重用。

所以,司马懿可能明知道诸葛亮这空城计是缓兵之计,但是他却并没有灭他。宁愿自己背上失败的名声,也没有灭诸葛亮,就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而考虑。

放诸葛亮一条路,其实也是放自己一条路。不然自己时刻被皇帝盯着,稍有不慎自己最后肯定是要死的。可见,司马懿退兵有自己的考虑。

猜你喜欢
  • 竭尽全力造句八则

    【竭尽全力解释】用尽全部力量。竭尽:用荆 【竭尽全力造句】 ①那时候,恩格斯竭尽全力,在生活上给了马克思很大的帮助。 ②党委书记要求工程队竭尽全力在国庆节前建设好这条高架路。 ③

  • 一口气读懂“阴阳”,天地间最大的学问,人生最高的原理

    《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道出了中国文化的全部秘密——所谓大道,就是阴阳。所以《黄帝内经》又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

  • 没法没天

    没法没天核心提示: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提供成语没法没天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没法没天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 关于“立志”的古代诗词名句

    关于“立志”的古代名言名句 1.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战国。楚。屈原《涉江》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离骚》 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

  • 公孙龙是何许人

    公孙龙是何许人公孙龙,“名家”的代表人物,字子秉,生于公元前320年,战国时期赵国人,巧言善辩。“名家”,是先秦时期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的思想派别,重视“名”和“实”之间的关系,这里的“名”即概念,而

  • 《柳梢青·辛弃疾》原文与赏析

    辛弃疾辛酉生日前两日,梦一道士话长年之术,梦中痛以理折之,觉而赋八难之词。莫炼丹难。黄河可塞,金可成难。休辟谷难,吸风饮露,长忍饥难。 劝君莫远游难。何处有西王母难?休采药难。人沉下土,我上天难。根据

  • 中考文言文考点:爱莲说

    中考文言文考点:爱莲说   一、内容梳理  1、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

  •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孤始举孝廉”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 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 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 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

  • 《崇胜寺后,有竹千余竿,独一根秀出,人呼》鉴赏

    【注释】:原题:崇胜寺后,有竹千余竿,独一根秀出,人呼为竹尊者,因赋诗

  • 《石坞山房图》记(清)汤斌

    吴郡山水之佳[1],为东南最,而尧峰名特著者[2],则以汪钝翁先生结庐故也[3]。钝翁文章行谊高天下[4],尝辞官读书其中,四方贤士大夫过吴者,莫不愿得一言以自壮[5]。而钝翁尝杜门谢客,有不得识其面

相关栏目:
  • 历史人物
  • 野史秘闻
  • 上古传说
  • 夏商周历史
  • 春秋战国历史
  • 秦朝历史
  • 汉朝历史
  • 三国历史
  • 魏晋南北朝
  • 隋朝历史
  • 唐朝历史
  • 宋朝历史
  • 元朝历史
  • 明朝历史
  • 清朝历史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