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真的就是汉献帝吗?这些证据足以说明诸葛亮好像真的是汉献帝
说到三国时期的汉献帝其实还是有很多故事可言的,话说汉献帝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就是汉献帝,这就有点意思了,话说这怎么可能呢?好像没有证据说汉献帝是诸葛亮啊,这诸葛亮真的就是汉献帝吗?下面我们不防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是怎么回事吧!
诸葛亮,生于181年,卒于234年。
汉献帝,生于181年,卒于234年。
汉献帝自逃出许昌后,曹操就立了一个假皇帝,这一点曹操和曹操势力集团的几个核心人物肯定是知道的。而诸葛亮在汉献帝前十七年一直都默默无闻,突然就自称卧龙。在古代龙是指天子。而诸葛亮一生为了匡扶汉室,鞠躬尽瘁。如果不是刘氏嫡系怎会如此尽心尽力?如果诸葛亮不是汉献帝怎么敢如此僭越?
徐庶肯定也知道诸葛亮的真实身份,把诸葛亮力建给刘备,而徐庶的母亲又是汉献帝身边的人。当时的天下没有人会被汉献帝利用。而在剿灭黄巾起义中立下战功还是刘氏后人的刘备恰恰是他中意的对象。当时诸葛亮家是南阳大族。为何要躬耕于乡野?背后肯定有支持诸葛亮(汉献帝)的势力。而刘备应该也知晓了诸葛亮的真实身份,沐浴更衣去求见诸葛亮,在古代只有朝见天子才要沐浴更衣,刘备为何屈此大礼?
诸葛亮的隆中对,道尽天下大势。把各方势力底线等等分析的头头是道,天下豪杰诸葛亮了如指掌。当时也没有现在那么发达的网络诸葛亮在南阳乡野为何获取的那么准确?也就是帝王每天阅览各地乘上来的奏折和各地的战乱才能这么了如指掌吧!
黄承彦也是应该知道诸葛亮的真实身份的,当年他心里有些小九九。把自己的女儿黄月英塞给了诸葛亮。而诸葛亮也看中了黄月英的才华。我个人认为黄月英的才华肯定不在诸葛亮之下,应该不分仲伯。正史《三国志》里就成记载黄月英成造出来木狗,木驴。而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应该是在黄月英的辅助下完成的。或者说就是黄月英造出来的。但说到底在当时的情况下黄月英一介平民女流之辈独自想有建树简直天方夜谭,诸葛亮和黄月英彼此需要对方的长处,取长补短。或者是黄月英真的爱这个诸葛亮,起码身份上就不能拒绝,但要说诸葛亮能看上黄月英,也就是看上她都能力吧,要说看上她都容貌我是万万不相信的。
后来刘备给养子起名刘封,长子刘禅。就是封禅的意思。禅,禅让也!或许隆中对时刘备和诸葛亮早就达成协议了。将来皇位还要还于诸葛亮。
后来诸葛亮六荡祁山,誓死北伐中原。要不是刘氏子孙,皇家正统怎么会这么尽心尽力,难道就为了刘备带给他的感动?刘备的为人诸葛亮会看不清?
而当时张飞和关羽作为蜀汉元老,又是刘备的手足,势力团体太大。后来诸葛亮故意刺激关羽,从中作梗,铲除了关羽又挑拨了江都和曹氏集团。简直一举两得。后来张飞被手下杀害,文章说是张飞平时对手下太过严厉。这些理由实在是不能让人信服!
再说空城计。司马懿大军压境,诸葛亮一首曲子就能退敌。要说司马懿信心满满的前来,本来就是攻城,你大开城门我正好进去打,还能减少伤亡能害怕这小小城埋伏的士兵。空城计本来就十分不能让人理解,只能说明司马懿认出了诸葛亮就是汉献帝。当时汉献帝弹的应该是一首宫中的曲子。而司马氏在诸葛亮去世后才一统天下。诸葛亮死后,便没有什么顾及了,所以曹魏手里的汉献帝死的这个时间也太巧了。
诸葛亮出使东吴时对自己的亲哥哥避而不见。怕什么?怕别人说闲话?诸葛瑾都不怕,如果这是原本的诸葛亮,那么以诸葛亮在蜀汉的威望和功绩诸葛亮会怕?别人会质疑?况且那是自己的亲生哥哥。只能说明汉献帝以诸葛亮的身份出山后怕别人知道,现在也不是时候,而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怎么能不认识这个是不是自己的亲弟弟?这是诸葛亮所担忧的。
刘备白帝城托孤时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虽然有试探诸葛亮的嫌疑但更多的方面认为自己的后代不行了,刘禅能不能成大事刘备心里也清楚。不如兑现当年的诺言还位与诸葛亮,起码也是自己的族系。刘禅这个名字就有这点意思。
综上所述 朝堂上的汉献帝是谁,不能确定,也没有讨论的必要。但自卧龙出后本来还有作为的汉献帝就变成了唯唯诺诺的傀儡,完全没有存在感。
但诸葛亮就是汉献帝刘协的可能性极大!
以上观点主要基于小说《三国演义》,部分基于正史《三国志》。纯属脑回路大开,互相讨论,博君一笑,权当娱乐罢了,希望部分历史爱好者不要过于死板,希望一些朋友看不惯就讨论一下,没有必要破口大骂,给您作揖了!谢谢您了各位!
-
如何学好高一文言文 方法一:“三多” 1、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可能的话,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扩大自己的视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
-
1、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2、尤物既醉,红颜酡些。 3、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4、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
王羲之练字 东晋时,有个皇帝要去北郊祭祀。让人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因为
-
文艺美学研究·文艺上的人性论 人性论是指离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只从人类天然生成的自然本性来解释人的普遍的共同本性的观点。如中国古代的性善论、性恶论、性有
-
陆机才多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杂曲歌辞·行路难》 杂曲歌辞·行路难(其三) 作者:李白年代:唐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
-
高邦佐自缢的文言文 高邦佐,字以道,山西襄陵人。万历己未进士,授寿光知县,招抚流移,为山东循良第一。入为户部主事,出守永平,升副使备兵天津,升陕西参政。丁艰归,服阕备兵蓟州,寻
-
勇退之忍第七十七勇退之忍第七十七 功成而身退,为天之道;知进而不知退,为乾之亢。验寒暑之候于火中,悟羝羊之悔于大壮。 天人一机,进退一理,当退不退,灾害并至。祖帐东都,二疏可喜,兔死狗烹,何嗟及矣
-
月蚀打狗喻 【原文】 昔阿修罗王[1],见日月明净,以手障之。无智常人,狗无罪咎,横加于恶。 凡夫亦尔。贪嗔愚痴,横苦其身,卧蕀刺上,五热炙身[2],如彼月蚀,枉横打狗。 【注释】 [1]
-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
-
百家姓·井文言文 历史来源 「井」源出: 出自姜姓。以邑名为氏。据《姓源》所载,周代姜尚(太公望)受封于齐国。其后有出仕虞国者,为大夫,受封于井邑,称为井伯,其子孙遂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