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前100年:盛世下的阴影
01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历史记录极限低温。
大唐帝国首都长安一带,寒风料峭。
有群众发现,在野外撒泡尿,都能瞬间变冰柱。
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的热情——大唐有关部门正发动20万军民,筹备庆祝李世民的47岁生日。
庆祝的高潮,是反映李世民能征善战、英明神武的戏剧《秦王破阵曲》,将在全国巡演百场。
好消息不止这一个。
据《大唐日报》头版报道,神僧玄奘出差印度整整17年,一路以饱满的热情和斗志,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将在这个月返回长安。
玄奘带回来的,除了印度等各国人民的善意,还有大量佛经。
太宗对这种盛世气象很是满意!
在一大帮随从的簇拥下,他赶到洛阳休养。
……
这时一则消息传来,太宗情绪崩溃,几乎被击倒——
被贬到重庆的废太子李承乾,于当月早些时候因病不治,永远留在了那个荒凉的地方。
没人知道这个26岁的废太子在重庆(当时叫黔州)经历了什么。
孤独、荒凉、悔恨?
其实消息头天下午已经报到长安,为避免对李世民产生太大冲击,太监们决定在第二天早朝前禀明。
果然,李世民闻讯,当即眼冒金星、踉踉跄跄。正在值班的卫士见状,马上扶他坐到龙椅上。
“我的乾儿啊……”李世民老泪纵横,艰难吐出几个字,就昏了过去。
对李世民来说,这是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
他应该知道,世上之事,如矛与盾,皆有两面。
大唐之后的治与乱,都与他有密切关系。
无疑,他是个“明君”,在有500多成员的皇帝群里,尤其鹤立鸡群。
但在某些方面,他又做了坏的示范。
02
自开国以来,高祖李渊就给子孙留下一种怪病。
发起病来,头痛、目盲,有时候还手脚不灵。
现在我们都知道,那是严重的高血压。
这是历史的安排,也是家族的宿命。
唐朝历代皇帝都受此病困扰(比如李世民最后选定的接班人李治,于32岁即公元660年中风,从此朝政落到一个叫武则天的女人手上)。
……
进入中年后,李世民的身体已大不如前。
他年轻的时候太拼,经常通宵达旦工作,到处调研,了解民情。
这几年他数次亲征高丽,受了箭伤,战争失败。
这对习惯胜利的战神来说,很难接受。
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打击,让太宗一夜白头,脸上忽然写满了沧桑。似乎在诉说他前半辈子的不易。
号称永远年轻、永远健康的“天可汗”,在与岁月的博弈中,彻底败了。
其实,英雄只有一个对手,不是别人,不是他自己,是时间。
太宗慢慢默认自己是个老人的事实。
他不死心。
一方面他加紧寻找长生不老药,另一方面,他也在考虑大唐今后朝何处去。
03
他很早就选好了接班人,即嫡长子李承乾。
这是他与至爱长孙皇后的爱情结晶。
长孙皇后13岁就嫁给他,对他的事业和家庭来说,极端重要。
这么说吧,没有长孙皇后,可能李世民早就死在父亲或者亲兄弟手上。
第一次做父亲的时候,太宗才21岁,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长年征战在外。
他很爱承乾这个儿子。
很多次回到太原,还来不及擦去战袍上的血迹,他就抱起儿子,闻儿子身上的乳香,又是摸又是亲。
那种初为人父的感觉,让他内心幸福升腾。
所以,当他通过玄武门的屠杀当上皇帝后,第一时间立承乾为太子,毫无犹豫。
当时承乾只有8岁。
册封太子的诏书中,他专门加上承乾“早闻睿哲,幼观《诗》《礼》”的句子。
他对这个孩子的偏爱是有理由的。
史料记载,李承乾从小就特别乖巧,也很有悟性。太宗曾让他代为处理国事,并暗中观察,发现他颇有政治天赋(“颇识大体”“颇能听断”)。
李世民很满意,每次离开长安,他都放心地让太子监国。那个时候李承乾不过是一个10多岁的少年。
为了培养这个接班人,太宗特地将自己最欣赏的两位儒学大师送到东宫。一个叫陆德明,另一个叫孔颖达(孔子的后代,著名经学家)。
对太子的生活,他也百般关爱,甚至溺爱。
李承乾13岁的时候生过一场大病,从来不信佛道的太宗破例请道士秦英来为儿子祈福。
承乾病愈后,唐太宗又召三千人出家,并特地修建西华观和普光寺,大赦天下囚犯。
真是用心良苦,用情至深!
04
但是,李世民还是废掉了这个太子。
很长时间内,李承乾的人缘是不错的。可是危机早就悄悄积累滋生。
长孙皇后于36岁早逝,李承乾失去母爱,从此变得逆反。
他不停地与老师吵架,任意责罚家仆。
太宗觉得这只是少年的普通逆反,只要多找几个老师引导就行。
于是他先后挑选了十余位老臣、名臣出任东宫辅臣(“搜访贤德,以辅储宫”)。
只要太子有丝毫进步,他都在各种场合大力褒奖。
这里必须交代一个背景——太子的脚部有些残疾,平常走路有点异样。
这令太子自傲又自卑。
太宗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他深信,自己的儿子,以后一定是个好皇帝。
有人跟他说,太子挥霍无度。
他笑了笑,不置可否。
不久,他又接到密报,反映太子是个同性恋,经常与几个俊美少年游戏人间,做羞红脸的事情。
他有些坐不住,严厉批评了儿子的性取向。
缓了缓语气,他又苦口婆心,希望儿子收敛。
……
这时,承乾的亲弟弟、魏王李泰正以一种孝顺有为的姿态进入太宗的视野。
种种迹象表明,太宗的爱正在转移。
贞观十六年二月,由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太宗非常高兴。
这部著作不仅被收藏进皇家藏书阁,泰哥还不断收到表扬和赏赐。
这类事情,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也彻底刺痛了太子。
而对李泰来说,如此获得圣眷,很难不对皇位产生浓厚兴趣。
太子决定先下手为强。
贞观十七年(643年),24岁的太子李承乾与汉王李元昌、侯君集、李安俨、杜荷(杜如晦之子)、赵节(长广公主之子)等密谋反叛。
在他们的计划中,这本是另一场玄武门事变。
可惜他们不是李世民,团队里也没有长孙无忌、尉迟敬德那样的猛士。
计划泄密后,起事者悉数被捕。
05
如何处理太子,让李世民颇费脑筋。
按说,谋反是死罪。但李世民不想这么处死儿子,毕竟骨肉连心。
几个不眠之夜后,他接受大臣建议,将太子贬为庶人。
李承乾被贬到边远的黔州,也就是今天重庆市彭水县的郁山镇。
太子被贬的那段时间,太宗心里一直隐隐作痛,他很想忘记这段不愉快的往事。
所以他决定,好好庆祝一下自己的47岁大寿。
对大唐人民,以及他自己来说,已经很久没有喜事了。
可是,盼喜事,偏来丧事。
丧子之痛,让太宗接连半个月没有临朝。做皇帝19年,这还是首次。
他亲自己审定厚葬太子的方案,同时他也一直在思考——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
李承乾离世后4年,太宗惨死于丹药中毒。
所有的答案,都在他死后一一揭开。
只是这种揭晓的方式有些残酷。
太宗之后几任皇帝,频繁废除甚至杀死太子,长安经常变成血城。
有什么样的祖宗,就有什么样的子孙。
从玄武门那天清晨的杀戮开始,大唐的气数和命运就已注定。
伟业与阴影,如影随形。
06
从太子到天子,路途遥远凶险。
李承乾只是大唐第一个废太子,但远不是最后一个。
从李世民甚至首任皇储李建成开始,太子就成了高危职业。
——公元656年,李治废除太子李忠;
——公元680年,太子李贤以谋逆罪名废为庶人;
——公元680年,太子李显被废;
——公元684年,太子李重润被废为庶人;
——公元698年,太子李旦被废;
——公元737年,太子李瑛被废,后赐死;
直到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太子李亨借机上位。玄宗李隆基被按到太上皇的宝座上,晚景无比凄凉。
这是100多年大唐史上,太子第一次反叛成功。
只是经过轮番折腾,大唐只剩半条命,从此进入历史的下降通道。
-
对于人与宇宙的关系,在现代科学语境里,其画面是很清晰的。在浩瀚无边的宇宙面前,人类实在太渺小了,据说直径长达几百亿乃至几千亿光年,哪怕飞船达到光速,也无法穷尽宇宙的边缘。想一想这个都觉得累,连对比的勇
-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作品赏析【注释】:重观瀑布。
-
朝中措 【宋】范成大 丙午立春大雪,是岁十二月九日丑时立春 东风半夜度关山。和雪到阑干。怪见梅梢未暖,情知柳服犹寒。 青丝菜甲,银泥饼饵,随分杯盘。已把宜春缕胜,更将长命题
-
一、做一个知天命的人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 曾有一种观点,认为天命是不存在的,是迷信,但其实,儒者心中的天命,是客观
-
一半儿·春妆 查德卿 自将杨柳品题人。笑捻花枝比较春。 输与海棠三四分。再偷匀。 一半儿胭脂一半儿粉。
-
溪兴 杜荀鹤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生活的即兴小诗。诗中描写的是这样一组画面:在一条寂静的深山
-
汉字简介: 汉字,记录汉语的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文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中国、日本、朝鲜、韩国、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
-
黄四娘沽酒当垆,一片青旗,一曲骊珠。滴露和云,添花补柳,梳洗工夫。无半点闲愁去处,问三生醉梦何如?笑倩谁扶,又被春纤,搅住吟须。 作品赏析【注释】:
-
《花犯》 年代:宋作者:吴文英 《花犯》 小娉婷,清铅素靥,蜂黄暗偷晕。翠翘敧鬓。昨夜冷中庭,月下相认。睡浓更苦凄风紧。惊回心未稳。送晓色、一壶葱蒨,才知花梦准。湘娥化作此幽
-
虽然秦桧是臭名昭著,然而其后人高中状元,路过岳飞墓前时留下的这2句诗,也表达了他对奸臣卖国贼的憎恶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