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张载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22 19:22:19阅读:671
【生卒】:1020—1077

【介绍】:

北宋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字子厚。风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学者称横渠先生。嘉佑进士,曾任县令、同知太常礼院。青年时好谈论兵法,研究过佛教和老庄著作,后又研究儒家“六经”,曾在陕西关中讲学,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晚年,曾有过恢复井田制的计划,未能实现。他的著作,编入《张子全书》,其主要哲学著作有《易说》、《正蒙》、《张子语录》等。

张载在哲学思想上,提出“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学说,认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正蒙·太和》)肯定“气”是充满宇宙的实体,“气”聚为有形,“气”散为无形,“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同上)指出“太虚”是“气”这一物质实体的运动形态。由此提出“形聚为物,形溃反原”的物质不灭的命题。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同上)就是说,“太虚”是“气”散而未聚的本然状态,而万物则是“气”的不同的凝聚状态。“气”凝聚而为有形的万物,万物散而为“气”,又复归于无形的“太虚”。认为世界上并不存在“虚无”的本体,宇宙万物的本体只能是物质性的“气”。“气”只有聚散,并无生灭。世界万物的生灭,是形态的改变,“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谓之无。”(同上)在他看来,世界本体的“气”是永恒存在的,是不会消灭为无的。用“气”不灭的观点反对老子“有生于无”的唯心主义观点,这是对古代唯物主义学说的发展。在发展观上,提出“一物两体”的辩证法思想。他说:“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同上)“太和”是指阴阳未分之“气”。认为阴阳二气是构成万物产生的内在原因。所谓“两体”,即指阴阳两个对立面,如虚实、动静、聚散、清浊、浮沉、升降等。“两体”相感,或胜或负、或屈或伸、或聚或散,“气”聚物成,“气”散物毁。经过推移变化,相反相成,复归于一。“一物两体,气也”。“气”有阴阳“两体”,万物也都有阴阳“两体”,天地间一切变化都是阴阳“两体”的作用。还指出“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同上)就是说,没有对立面,就没有统一体;没有统一体,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也就停止了。对于“两”和“一”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论述,是对朴素辩证法思想的重要贡献。但又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同上)把对立面的斗争归结为矛盾的和解,“日月之形,万古不变”(《正蒙·参两》),这就陷入了形而上学。在认识论上提出“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张子语录》)认为人的感觉必须来源于客观对象,没有客观对象,就不能产生感觉。“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正蒙·大心》)。知识的获得,是由耳目感官与外界事物相接触而获得的。“人谓己有知,由耳目有受也。人之有受,由内外之合也。”(同上)同时又承认有先验的“德性之知,不萌于见闻”(同上)的观点,认为“德性之知”比“见闻之知”更重要,这是唯心主义观点。在人性论上提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对立的命题。认为通过后天的努力,变化“气质之性”达到纯善的“天地之性”。在社会政治思想上,主张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限度内进行一些改良,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来缓和土地兼并的矛盾。还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但又把君主说成是天之长子,这是为统治阶级提供了“君权神授”的理论根据。

张载是宋代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对古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思想后来为王船山所继承和发展。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也存在着唯心主义观点。认为“气于人,生而不离,死而游散者谓魂”,宣扬“德性之知”,“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同上面),片夸大了“心”的作用。

TAG标签: 古文赏析

  • 下一篇:返回列表
  • 猜你喜欢
    •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赏析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

    • 周大新:用文学之光观照生命

      《周大新:用文学之光观照生命》 周大新,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人民文学奖、冯牧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老舍散文奖、“中国好书”奖

    • 《浣溪沙·著酒行行满袂风》赏析

        这首词前的序前半篇写山阳之壮观,后半篇写游赏之快乐,然而末尾笔调突转:“凭虚怅望,因赋是阕。”原来,游赏之乐竟丝毫不能弥补词人心灵的悲伤。序末正是词篇的引子。上片由小序”山行野吟”引发出词意,起句

    • 诸葛亮杀魏延的真实原因

      诸葛亮杀魏延的真实原因读罢《三国演义》,总觉得魏延挺冤的。怎么稀里糊涂就让诸葛亮给杀了呢?老魏到底怎么了?细想想,老魏也没犯什么事儿啊。说他反叛,也没有证据啊!说到底,他一开始就不应该来刘备这个单位工

    • 张可久《人月圆 春日湖上 北曲聊乐府前集今》全诗赏析

      东风西子湖边路,白发强寻春。尽教年少,金鞭俊影,罗帕香尘。蹇驴破帽,荒池废苑,流水闲云。恼余归思,花前燕子,墙里佳人。

    • 《百家姓安》文言文

      《百家姓安》文言文   历史来源  「安」源出 ;  安氏出自西域少数民族,略有三支﹕  一﹕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汉灵帝时安息国(伊朗东北部)太子安清,潜心佛学,来到当时

    • 李白《留别广陵诸公 (一作留别邯郸故人)》全诗赏析

      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寸心无疑事,所向非徒然。晚节觉此疏,猎精草太玄。空名束壮士,薄俗弃高贤。中回圣明顾,挥翰凌云烟。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还家守清真,孤洁励秋蝉。炼丹费火

    • 《送陵州路使君赴任》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国家近来经常发生战乱,朝廷着急赏功平乱,因此武将多在高位,当时的地方长官也多是由武将担任。如今安史之乱已平,因此朝廷开始简用文人,意在提醒路使君重视这一次的简用。接下来两句说现在国家急

    •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张乔《书边事》翻译赏析

      书边事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词语解释】 断:占荆 戍楼

    • 李白简介|生平

      李白简介|生平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