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离形得似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离形得似
见于唐司空图《诗品·形容》: “绝伫灵素,少回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离形得似”是司空图就形神关系问题所提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命题。
形与神是中国美学史中一对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 历代美学家、艺术家都曾围绕着形神论来阐述自己的艺术观念。战国末期的韩非即以形似为尺度,衡量艺术创作的难易。他认为画犬马最难,画鬼魅最易,因为前者有形,要求形象酷似,后者无形,也就没有品评的标准和参照。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要求艺术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神似。他看到神韵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顾恺之的主张为中国美学重表现、重写意、重抒情的理论奠定了基础。司空图则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以形写神”的传神理论,提出“离形得似”。他这一主张,更加突出了中国美学的特点,为古典美学注重传神写意、言志抒情的表现性特征作出了言简意赅的理论概括,并对后世艺术创作及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离形得似”是指艺术审美创造的宗旨在于传达和表现宇宙人生的内在精神与本质规律,而不应过分地拘泥于事物的外在形象特征,因此,艺术家为达到传神的目的,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不同程度地摆脱事物现象、原形的再现,采取夸张、变形、抽象等艺术造型手段,取得“象外之象”的审美效果。关于“离形得似”后人孙联奎在《诗品臆漫》中说:“《卫风》之咏硕人也,曰:‘手如柔荑’云云,犹是以物比物,未见其神。至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则传神写照,正在阿堵,……千载而下,犹如突见其笑貌,此可谓离形得似者矣。”孙联奎的解释对理解“离形得似”是很有帮助的。
这一艺术创作原则的提出,是司空图艺术美学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他标举艺术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象”,认为艺术所要追求的就是那种难以言传的神韵,难以把握的真迹。从文化思想史上看,司空图这一思想,一方面得益于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另一方面正深受佛学“执象则迷理”的神秘认识论的影响。司空图在其总体美学思想的统摄下,还提出“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这“离形得似”可以说与之是内在一致、相互辉映的。 “离形得似”之说亦有它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容易使艺术忽视形似的再现而流于完全脱离事物具体形象的变形与抽象。后人为弥补其不足,进而提出艺术的妙趣在“似与不似”之间,使形神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论完善。
-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2)。公子重耳谓之曰③:“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4)?”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
-
上元二年(761)春,作于成都草堂。诗人以欣喜的心情描写了这场应时而降的春夜细雨。“知时节”、“潜入夜”、“细无声”,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夜细雨的特点,可见作者对物理观察之细微。前人评曰
-
子路、曾皙(zēng xī)、冉(rǎn)有、公西华(huá)侍(shì)坐。子曰:“以吾(wú)一日长(zhǎng)乎尔,毋(wú)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
-
高学历野蛮人与文学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曾经说过:“现在英国高学历的野蛮人越来越多了。这些人有硕士、博士头衔,他们懂得最精密的科技,但他们没有感情,他们冷漠。为什么?因为
-
二程著理学著作《二程集》《二程集》是我国北宋程颢、程颐全部著作的汇集。它是一部重要的理学著作,书中第一次把“理”作为宇宙本体,阐述天地万物生成和身心性命等问题,奠定了以“理”为中心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
中国航天创新之路 一、飞出地球 中国古代火箭,在三国时期已被应用于军事领域;风筝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飞行器,春秋战国时期工匠鲁班发明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风筝。火箭和风筝是中国古代人梦想飞天创造出来的航
-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
-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作于:(1932年)《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午后,为柳
-
文言文《鹬蚌相争》的意思及道理解析赵且伐燕,苏代为燕惠王曰:"今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
【生卒】:1932—【介绍】: 日本当代作家、政治家。生于兵库县神户市。中学时代他爱好足球,热衷于油画。1952年入一桥大学社会系。1954年在前辈伊藤整*等人的援助下恢复了该校停刊的《一桥文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