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原著(选)国学经典解读
《梁惠王》原著(选)导读
梁惠王[1]曰:“寡人[2]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3]:河内凶[4],则移其民于河东[5],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6]。察[7]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8]。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9],何也?”
注释
[1]梁惠王:即魏惠王(魏是国名),姓魏名罃,因魏都大梁,故又称梁惠王。“惠”是谥号。
[2]寡人:古时王侯自我的谦称,即寡德之人。
[3]尽心焉耳矣:(总算)尽了心啦;耳矣,等于说“已矣”,“耳”和“矣”都是句尾语气词,连用等于说“啦”。
[4]河内:指黄河北岸,今河南沁阳县一带。凶,荒年。
[5]河东:黄河以东,今山西西南部。
[6]亦然:也是这样。
[7]察:观察。政,指忧民的政策。
[8]用心:即尽心。
[9]加:更。
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评析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的核心是爱人亲民。这里体现了梁惠王对老百姓的体恤,即使如此,自己的国家何以不够比邻国富强呢?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1]以战喻。填然鼓之[2],兵刃既接,弃甲曳[3]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4]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5]?”曰:“不可,直不[6]百步耳,是亦走也。”
注释
[1]请:请允许我。喻,比喻。
[2]填:象声词,形容鼓声。然,词尾。之,句末语气词,没有实际意义。
[3]曳(yè):拖着。
[4]以:拿。
[5]何如:怎么样,有“是否可以”的意思。
[5]直不百步耳:不过不到百步罢了;直,仅,不过。
译文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咚咚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评析
孟子说,你的国家没有富强起来,原因在你和邻国差不多,都好战。这也是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
曰:“王如知此,则无[1]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2],穀不可胜[3]食也。数罟不入洿池[4],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5],材木不可胜用也。穀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6]。养生丧死无憾,王道[7]之始也。”
注释
[1]无:通“勿”,不要。
[2]不违农时: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意思是说春夏秋不让人民服役;违,妨碍。农时,指耕耘收割的季节。
[3]胜:尽。
[4]数(cù):密。罟(gǔ),网。洿(wū)池,即池塘;洿,浊水不流。据说上古不许用密网捕鱼,不满一尺的鱼不得食用,这是古人维持生态平衡的高明之举。
[5]斤:砍树的斧子。以时,按照一定的时候,指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的季节已过。
[6]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sāng)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憾,遗憾。
[7]王道:孟子理想中的政治,即以所谓仁义治天下的政策。孟子认为“养生丧死”只是王道的开端。
译文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评析
孟子认为王道政治就是使民以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无限地向大自然索取物质财富。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1]。鸡豚狗彘之畜[2],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3],申之以孝悌之义[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6]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塗有饿莩而不知发[7],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9],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10]。”
注释
[1]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宅:宅院,人们居住的房舍。一夫一妇受宅五亩、田百亩,这是当时儒家的理想。衣(yì)、用作动词。帛、丝织品。据说古代一般人到了五十岁,如果养蚕,就可以衣帛,否则只能衣麻。
[2]豚(tún):小猪。彘(zhì),猪。畜(xù),养,指养育。
[3]谨:谨慎,这里指谨慎从事。庠(xiáng)序:都是学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化。
[4]申之以孝悌之义:用孝悌之义反复地修“庠序之教”;申:重复,指反复进行。孝,顺从并奉养父母。悌(tì),敬爱兄长。义,道理。
[5]颁白:头发半白;颁,通“斑”。负:背东西。戴:指把东西顶在头上。
[6]黎民:古代对老百姓的通称;黎,众。
[7]食人食:吃人所吃的东西。检:通“敛”,收积、储藏。塗:通“途”。发:指开仓济民。饿莩(piǎo):饿死的人。
[8]岁:年成。
[9]是:代词,指上述情况。何:疑问副词,等于说“有什么”。异:不同。杀,指置人于死地。
[10]罪岁:归罪于岁。斯:则。
译文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常常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评析
孟子认为要实现王道政治,统治者有爱民的思想,要切实地体恤他们的实际情况,不要干扰他们的正常生活。还要用孝悌观念教育他们,这样才能长幼有序,社会财富充足,老年人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梁国统治者却是只顾自己过着奢华的生活,不管百姓的死活。这样人心是不会归于梁国的。
-
佛教与中国文学艺术一、佛教与中国文学创作佛经文学指汉语翻译的佛经,不包括中、日等人自己的著作。佛经文学与佛教思想给中国文学输入了不少可资借鉴的新东西,对中国文学各种体裁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体可
-
《在狱咏蝉》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代表诗作。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
-
【原题】:江西李君千能能和墨及画梅艮斋许以三奇而诗非所长也
-
不知天高地厚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鉴赏】
-
【不闻不问解释】不听也不问。形容对有关事情不关心,不过问。闻:听。也作“不问不闻”。 【不闻不问造句】 ①我们不能在人民的疾苦面前闭上眼睛,那种不闻不问的态度是可耻的。 ②那段时间,他
-
简短文言文加翻译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
-
文言文李密试题及答案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
-
赋 爰有大物①,非丝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为天下明。生者以寿,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军以强。粹而王,驳而伯②,
-
叶绍翁 (生卒年不详), 字嗣宗,号靖逸,被看作江湖派诗人。 "> 《明史·花云传》文言文翻译
《明史·花云传》文言文翻译 不会翻译,如何拯救你的文言文得分率?下面是《明史·花云传》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文言文: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