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
明王世贞《曲藻》说北曲“当以《西厢》压卷”。王实甫《西厢记》在元曲中的地位类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在唐诗中的地位,体制宏伟,情韵俱佳,孤篇横绝。“王西厢”之美,不仅在于“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红楼梦》第23回),更在于写情细腻入微,叙事针线绵密。《西厢记》整本都好,第一本第一折《惊艳》叙张生游殿,巧遇莺莺,虽然是古典爱情里常见的一见钟情,但王实甫写来不落俗套,把男女之情的发生写得真实可感。
开篇置莺莺不写,先写张生,所谓烘云托月之法。张生功名未遂,湖海飘零,满腹文章,有志未就,正欲上朝取应。满马春愁,皆因不得见用;中心如焚,只为长安。行至黄河边,观风涛浩荡,满腹怀才不遇之感顿作男儿风云之志:
〔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则除是此地偏。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见?却便似弩箭乍离弦。
〔天下乐〕只疑是银河落九天;渊泉、云外悬,入东洋不离此径穿。滋洛阳千种花,润梁园万顷田,也曾泛浮槎到日月边。
此时张生并无半点情肠,一心想着进京赶考,为下文情势陡转蓄势。
写毕张生行路,又写张生游殿。张生入住客店,为了散心,慕名来瞻仰普救寺。在小和尚法聪的带领下,张生游毕一处又一处:
〔村里迓鼓〕随喜了上方佛殿,早来到下方僧院。行过厨房近西,法堂北,钟楼前面。游了洞房,登了宝塔,将回廊绕遍。数了罗汉,参了菩萨,拜了圣贤。
直把寺院游遍,眼前忽现崔氏别院。“张生游殿”看似无用之笔,实为偶遇佳人伏笔,庄严肃穆的殿宇与花红柳绿的崔宅,木雕泥塑的神佛与袅娜动人的莺莺,形成强烈对比。有此闲笔,才能渲染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更好地突出莺莺之“艳”,张生之“惊”。手捻花枝的莺莺在视觉上令张生眼前一亮,接着剧本通过惊诧、呆看、目送、痴想、清醒五个阶段,细致地铺写出张生“惊艳”的整个心理过程。
忽然见到莺莺,张生先是惊诧、震撼:“呀!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还未看清莺莺的好处,张生瞬间沦陷,似乎有宿命牵引一般。稍弛心神,即惊叹莺莺之美胜过万千庸脂粉:“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
(〔元和令〕)然而如何美并未正面道出,只是虚写。张生此刻“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
(〔元和令〕),
故不能一一尽述莺莺之美,在情理之中。再弛心神,方能道出莺莺的神态:“他那里尽人调戏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
(〔元和令〕)“尽人调戏”四字,写尽莺莺落落大方的千金风范,笑捻花枝,心地纯净安然,不知有客来;亦写出张生注目赏爱,不知世间还有他物的痴迷。顷刻之间无边妙丽,呼之欲出。莺莺拈花微笑,似有禅意,普救寺殿宇巍峨,衬出她超凡脱俗之美。张生赞曰:“这的是兜率宫,休猜做了离恨天。呀,谁想着寺里遇神仙!”
(〔上马娇〕)这一笔仍旧只传其神。惊诧之下,只窥其神,不审其貌,入情入理。
惊诧过后,张生惊魂已定,始有心赏艳。于是便有了呆看一节,由神入貌,方用实笔。“宜嗔宜喜春风面”
(〔上马娇〕)述正面,喜也美,嗔也美。“偏、宜贴翠花钿”
(〔上马娇〕),“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云边”
(〔胜葫芦〕)述侧面,翠钿修饰得恰到好处,不俗不媚,眉如弯月,带着高贵与时尚。“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
(〔胜葫芦〕)表说话神情,娓娓道来,端庄含蓄。“恰便似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
(〔幺篇〕)述声音、步态之美。“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
(〔幺篇〕),赞身姿之秀。在张生眼里,从声容体态到气质风度,莺莺没有一处不美。细赏之后,张生再叹:“我死也!”直以性命相系。莺莺之美,真切可感,至此完足。张生不知莺莺下一步将去,赏得倾情尽意;又把莺莺视为天仙,未有半点亵渎之心、轻狂之举。真是描画出世间无数痴儿情状!
目送部分,情势忽转。红娘发现有人,陪莺莺从容离开。圣叹评曰:“双文虽见客走入,而不必如惊弦脱兔者,此是天仙化人……断然不是小家儿女。”
(《金圣叹评点西厢记》)张生忙问法聪:“恰怎么观音现来”?张生看莺莺时,不见法聪,莺莺走后,复见法聪,补写张生之呆,莺莺之美。莺莺既走,张生赏艳之心遂绝,唯虑此刻一别还能否再见,所以目送时特别留心莺莺的反应。他发现莺莺“眼角儿留情”,“脚踪儿将心事传”,“慢俄延,投至到栊门儿前面,刚挪了一步远”
(〔后庭花〕)
,似有不舍之意,自以为莺莺对他有情,心中顿时燃起炽热的爱情火焰。“风魔了张解元”,即表达此刻的亢奋。莺莺已去,文情至此即当寂灭。因张生对情爱产生热望,因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于极无情处,生扯出情来。……盖下文无数借厢、附斋,皆以此一节为根也。”
(《金圣叹评点西厢记》)
痴想部分,由张生的“风魔”生发。莺莺已无影无踪,“似神仙归洞天,空余下杨柳烟,只闻得鸟雀喧”
(〔后庭花〕)
,而张生想望之意不绝,可谓水穷云起。“呀!门掩着梨花深院,粉墙儿高似青天。恨天,天不与人行方便,好着我难消遣,端的是怎留连。”
(〔柳叶儿〕)
此时张生才感受到钟情之欢转眼就是离恨之苦。恨极之时竟埋怨小姐无端逗起他的痴情:“小姐呵,则被你兀的不引了人意马心猿?”
(〔柳叶儿〕)
张生恨天、恨墙、恨小姐,都是无理之责,皆因用情已深。故而恨意未消,张生便忍不住在墙外寻觅小姐的遗踪,“兰麝香仍在,珮环声渐远”
(〔寄生草〕),
香气仍在,声犹在耳,人却无踪,岂能不惆怅?又忍不住悬望墙内风光,“‘东风摇曳垂杨线’,是从门外仰望墙头也;‘游丝牵惹桃花片’,是魂随游丝飞过墙去也;‘珠帘掩映芙蓉面’,是魂在墙内逢神见鬼也”
(《金圣叹评点西厢记》)。
张生魂随人去,幻化出无边春色,可惜皆是镜花水月。“你道是河中开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观音现”
(〔寄生草〕),
更是以真作幻,写张生沉迷不醒之态。水月观音饰皆缟素,而莺时扶榇,幻中亦有真。痴想过后,张生决定“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他宁弃功名,不舍情爱!为下一折《借厢》埋下伏笔。
写到此处,“惊艳”本该完结,不料又添一曲:
〔赚煞〕饿眼望将穿,馋口涎空咽,空着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近庭轩,花柳争妍,日午当庭塔影圆。春光在眼前,争奈玉人不见,将一座梵王宫疑是武陵源。
张生从光影梦幻中醒来,苦痛缠绵,又胜过前番恨天恨墙。“望将穿”三字,凭空妙构,写张生用尽目力,直欲穿透墙垣以见莺莺,这是爱的执着!“饿眼”“馋口”为无赖之语,却摹尽张生思慕已极之态,“真正活张生,非死张生也”
(《金圣叹评点西厢记》)。
“空着我透骨髓相思病染”,“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直叙张生相思之苦。“近庭轩,花柳争妍,日午当庭塔影圆。春光在眼前,争奈玉人不见,将一座梵王宫疑是武陵源。”写张生从别院门前回身入寺,花柳依然,塔影分明。此前惊诧、呆看、目送、痴想时,张生眼中只有崔氏别院。如今“半日迷魂,忽然睁眼”
(《金圣叹评点西厢记》)
,这里是普救寺,不是刘晨阮肇遇仙的武陵源。“争奈玉人不见”,这是为情而伤的感叹,爱必然伴随着苦!何必“长亭送别”才知离恨之苦?何必“草桥惊梦”才知痴情如梦?《惊艳》已经在崔张初见时揭示了情的真谛。这时的张生,心里想的只有莺莺,风云之志已荡然无存。此时方知写张生行路的妙处,唯有如此,才能写出情的力量!同时亦展现出人生的玄妙,生命的转折往往在偶然间发生,不可预料。
《惊艳》明写张生,暗写莺莺。“尽人调戏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与“临去秋波那一转”是至关重要的两笔。前者令张生动情,后者令张生风魔。张生百般痴想,皆因秋波而起。徐士范评曰:“‘秋波’一句,是一部《西厢》关窍。”
(《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
然莺莺果真秋波传情乎?须细审。
莺莺是相国之女,且已许配老夫人内侄郑恒为妻,暂居普救寺,专等郑恒从京中赶来,一同扶柩回乡。以她的身份,不该看这一眼。但她看了,又是为何?《惊艳》前的楔子交待,莺莺在普救寺“门掩重关”,闺门清减,暮春时节,流露出“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的幽怨。将为人妇,愁从何来?除了“因春感情,遇秋成恨”的外在影响,恐怕还有她从未体会过爱情滋味的内因,潜意识里深藏着弥补情爱残缺的欲望,这是人之本性。严父亡故,家中礼法权威削弱;暮春时节,易生浪漫情怀;暂居之所,容易自我放纵。诸般情境都令莺莺守礼之心松懈,一旦骤遇张生,遂于不经意间释放出隐秘的生命激情。明国学生撰《秋波一转论》将“秋波一转”解作愁苦压抑之情遇哲人而发,只窥其表,未见其里。莺莺丧父寓居之苦,岂能催生男女之情?必有莺莺渴慕真情之心,才能遇时而发。“秋波一转”虽有情意,但没有明确的指向性,这一缕无处安放的激情随遇而安。此刻所见若非张生而是李生、王生,莺莺也会有此一眼。若秋波不转,莺莺便如木雕泥塑的美人,是死莺莺,不是活莺莺;若含情脉脉,又未免轻浮。考彼时情形,“临去秋波那一转”,恰在有情无情之间耳。
唐伯虎评“秋波”曰:
谓秋波无心于临去乎?胡为而多此一转也。谓临去有心于秋波乎?则怎当他那一转也。(《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
金圣叹评曰:
此一转也,以为无情耶?转之不可忘情可知也。以为有情耶?转之不为情滞又可知也。
(《金圣叹评点西厢记》)
二人均以为“秋波一转”的真谛正在有心无心的微妙之处。金圣叹不但见此微妙,而且看到崔张分歧:“眼如转,实未转也。在张生必争云转,在我必为双文争曰不曾转也。”
(《金圣叹评点西厢记》)
张生认为莺莺眼角留情,实为错解。而此错解,又符合张生一见钟情时的心理。有此错解,才有后文跌宕起伏的崔张情缘。《西厢记》的妙处,就在于一步步铺展出男女主人公在各个阶段的不同爱情心理,叙事章法极严,语言极有分寸,人物极有神韵。
明清时期《西厢记》的文学改编本和舞台演出本,往往把“秋波一转”处理成莺莺眉目传情。明崔时佩、李景云把“王西厢”改编成《南西厢》,《佛殿奇逢》一折中莺莺含蓄有情,尚有“王西厢”遗风。明徐士范刊《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中《佛殿奇逢》一折配有插图,图中对联曰:“游寺遇娇娥,送目千瞧无限意;归庭逢秀士,回头一顾许多情。”点明莺莺传情之意。清钱德苍编《缀白裘》、琴隐翁编《审音鉴古录》所选《游殿》一折,均把崔张邂逅演绎成三次巧遇。《审音鉴古录》对三次巧遇的眼神、身段有详细提示。佛殿初逢,“小生见小旦消魂失魄状,小旦见小生作惊心留意式”,“心神业去”。百花亭二逢,“小旦见小生亸左肩,于扇骨里觑小生”,“小旦见小生仍以扇遮脸介,抽空眦睨式”,莺莺扑蝶时,“小生将扇挑小旦扇,见面看定作揖介,小旦作羞脸避,仍以扇遮介”。碧梧亭三逢,“小旦与小生睹面即将扇遮,欲盼纽身用左脚尖勾踏,作眼传情,又转行介”。莺莺对张生顾盼有情,二人甚至借扇调情。感情热烈了,场面好看了,而写人叙事的细致绵密则没有了。如今《西厢记》舞台演出多依这种互相钟情的模式,不免遗憾。马兰主演的黄梅戏电视剧《西厢记》对“秋波”的把握尤其准确,颇得“王西厢”神韵。“临去秋波那一转”被读者誉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最美的目光,其传情分寸不可错解。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品赏析注释:1.枫桥:桥名,在江苏吴县阊门西。2.乌啼:乌鸦啼叫。乌,指乌鸦,亦指夜晚树上的栖鸟。3.江枫:江边的枫树。
-
《先秦散文·尚书·秦誓(周书)》原文鉴赏 公曰:嗟!我士,听无哗。予誓告女群言之首②。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
-
方苞:游雁荡记 方苞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丘一壑。子厚谪居,幽
-
刘禹锡感慨写就《乌衣巷》《乌衣巷》是我国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 "> 初中文言文原文解释及翻译16篇(一)
初中文言文 1、论语十则 ①子(先生)曰:“学而时习(时常地复习)之,不亦说(“悦”,愉快)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不亦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乎?&rdq
-
每个人都会有小时候在梦境当中被东西追着跑的经历吧?小时候我就总是梦见自己被怪兽追着跑,自己一直不断的在逃跑,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办法摆脱对方。你们肯定也做过这样古怪的梦,那你们知道这样的梦有什么含义吗
-
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阴满庭。罗袂生寒,芳心自警。侧着耳朵儿听,蹑着脚步儿行。悄悄冥冥,潜潜等等。
-
王昌龄作《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芙蓉楼送辛渐》是他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的。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一天早晨,润州西 ">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阅读答案及翻译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 “将既受命
-
梦见驴肉,五行主土,得此梦财运颇多之征兆,善于经营,事业顺利,为人细致,待人亲和,可得以好运,梦境中驴肉,又为饕餮盛宴之意,或食伤生财,手艺,技艺求财者,财运颇多之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