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孙数世同居》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子孙数世同居
【原典】
温公①曰:“国家公卿能守先法久而不衰者,唯故李相昉②家,子孙数世至二百余口,犹同居共爨(cuàn)③,田园邸舍④所收及有官者俸禄,皆聚之一库,计口日给饷。婚姻丧葬所费,皆有常数,分命子弟掌其事。”
【注释】
①温公:即司马光(1019~1086)。注见“忤逆不怒”条。②李相昉:即李昉(925~996),注见“呵辱自隐”条。③爨(cuàn):烧火做饭。④邸舍:古代专指货栈。
【译文】
司马光说:“国家的公卿官吏中,能够继承前辈的礼法,而长久昌盛不衰的,只有已故的丞相李昉家。李昉一家子孙几代,共二百余人,至今仍住在一起,共同生活。田地、菜园中所收成的东西以及为官之人的俸禄,都集中放在一座仓库里,按人口计划开支每日的生活费用。婚丧嫁娶的开支都有规定的数额,由儿孙们分别掌管。”
【延伸阅读】
据说李昉之子去世的时候,皇帝也说过类似的话:“帝甚悼之,谓宰相曰:国朝将相家能以声名自立,不坠门阀,唯昉与曹彬家尔。”(《宋史·李昉传》)从他们艳羡的口吻来看,李家无疑是值得效仿的模范。几代同堂人口众多的大家庭,在现今已经难觅踪迹了,但是在过去却是寻常得见的。只不过大多数是徒具形式,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仅有少数还能够和睦共处,保持活力。李昉家正好是后者,且是其中的佼佼者,所以得到了上述诸人的衷心夸奖。大家族的养成,有着浓厚的时代色彩,也带有强烈的政治意味。事实上,对于很多现代人来说,大家庭并非是最佳的选择,但是在封建时代,上下和睦、儿孙满堂的情景,却是长期浸润儒家文化之下的国人,特别推崇和孜孜以求的理想。大家庭是彼时人们生活的常态,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享受家庭巨大资源的同时,也在忍受家庭带来的限制。李昉家的特别之处或许在于,家庭成员的自由和限制比较均衡,好比带着镣铐跳舞,李家是跳得最好的那个,于是就成了那个时代的典范。然而话又说回来,李家模式即便再好,也仍然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放到当今就难免为人所诟病,而且也绝无实现的可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毕竟社会变了,生活变了,思维变了,家庭的形式也变了。如果说过去的家庭存在形式,对当下还有价值的话,正在于其对“隋义”和“人伦”的肯定。在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散,家庭越来越小,个体归属越来越弱,情感色彩越来越淡之际,重温大家庭,不为无用。
-
寻西山隐者不遇[唐]丘为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叩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草色新雨中, "> 欣欣向荣造句十则
一、 语义说明:形容草木繁盛的样子。 使用类别:用在「草木繁茂」的表述上。 欣欣向荣造句:01几株黑松欣欣向荣地挺立在山头,更见苍劲。 02我最喜欢在春天去做森林浴,满目翠绿,一片欣欣向荣。 03春天
-
这首诗是鲍照赠朋友诗中的代表作。由于通篇用“比”体,虽是一般古诗,却有着浓郁的乐府民歌气息。自汉魏以来,在文人作家所写的古诗中,这一首还是很有创造性的。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节,共三节。“轻鸿”四句
-
杜宇为谋拙。只当时、西州已报,鳖灵功烈。何事为心轻传禅,坐取名*身灭。化怨鸟、春山啼血。试听不如归去语,怕君远、未晓吾能说。冤愤在,失金阙。胡为不叩天*裂。枉人闲、丁宁控诉,欲求谁雪。蜀道思归诚何有,
-
词的上半阕主要是刻画王长官的高洁人品,下半阕则描绘会见王长官时的环境、气氛,以及东坡当时的思绪和情态。上阕全就王长官其人而发,描绘了一个饱经沧桑、令人神往的高士形象。前三句“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
-
治驼的文言文翻译 学会文言文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得懂,那么有关《治驼》的文言文翻译哪里有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治驼的文言文翻译,欢迎学习! 治驼的文言
-
《宋史·上官正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原文: 上官正字常清,开封人。少举三传,后为鄜州摄官。雍熙中,召授殿前承旨,屡遣鞫狱,迁供奉官、閤门祗候、天雄监军。淳化中,转作坊副
-
《曹刿论战》文言文鉴赏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
-
毛泽东一生写过两首《浣溪沙》,皆为和柳亚子之作。巧的是,柳氏两词皆观剧有感。毛泽东和词,则一无例外地超越了观剧感受,表现了更为宏阔的历史悲欢。"> 张翼之《二十二史考异》中国名著简介
作者: 张翼之 《二十二史考异》一百卷,清代钱大昕撰。钱大昕(公元1728-1804年)字晓徵,一字及之,号辛楣,又号竹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