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鉴赏
作者: 张如法
郭沫若
偌大个青翠的松原,也都凋到了这么个田地!
我就好象站在个翰海当中,有一群无数的瘘乞丐,披着了破烂的蓑衣,戴着编成了蒲团一样的头发,伸着些贪婪的空手,在向我乞怜的一样。
这儿却有两株枇杷,一株柚树,这要算是个Casis了!他们生在不同调的这些异族当中,虽觉得有些寂寥,但是被这落漠的寰境,倒形容得更十分地鲜嫩可爱。枇杷叶中的少年们,如象一片片的碧玉,异常葱秀。柚树枝头底柚子已经带着嫩金色了。
一个穿件博大的黑色披风的人在这枯林中窜走。他时时抬起头来望望上面的天空,他带着个尸首一样的面孔。
他提着个绝大的网篮,沿路收拾起尸骸在走,走向个绝大绝大的墓地里去。
我站在墓碑面前,只听着“冬”的一声——午炮。
1920年
冬在肆虐,然而春却悄悄地即将来临。中外古老的歌,古老的哲语,都向人们昭示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冬天已经降临,春天还会远吗?
所以我说,郭沫若的这篇散文诗,表面上写的是冬的肃杀与残酷,实际上写的是冬从顶峰走向衰亡,它在埋葬无数青翠的同时,也在将自己赶向坟墓。这里,我们仿佛听到了“五四”的青春的脚步声,这位春女郎宣布了封建冬老朽的灭亡!
诗是一种谜。“冬”只是题目,只是描写对象,并非谜底。你想破译吗?那么,“卒章显其志”,对这篇散文诗倒有一定的适用性。“我站在墓碑面前,只听着‘冬’的一声——午炮。”据说,古时,每日昼间正午,人们鸣炮一响,以为时刻之标准。此正是日从东边升到正中点,过后,即渐渐西落。“冬”的一声,“冬”标志它最盛,也预示其将衰。春不是就要敲冬的门了吗?冬不是也正在向墓地走去吗?
有一些人喜欢倒翻书籍和杂志,据说鲁迅是其中之一。我只是步后尘,劝说读者顺着看后,也试试逆着看。
当然,没有前面成段成段的铺垫,形成不了这最后的一句。可是,这最后一句的确有点像钥匙,像眼睛。我们就更明白地知道,开首写冬对“偌大个青翠的松原”的极力摧残,用“一群无数的瘘乞丐”的凄惨形象来比喻破败的松原,并不是为了颂扬冬的力量,倒是为了反衬“两株枇杷,一株柚树”的坚强不屈和无限生命力,显示冬的无可奈何和春的喜悦音讯。那个“穿件博大的黑色披风的人”的象征性形象,看似恐怖、可怕,但是,他和冬一样,收拾起被摧残的尸骸,自己也为自己掘着坟墓。
郭沫若的《冬》可能是最早由作者自称为“散文诗”的散文诗之一。诗,其实不在于是否分行。此篇有动人的感情,新鲜、深邃的意象,凝炼、形象、稠密的语言,激发想象,余味不绝的效果,我以为它就是诗。
-
朝天峡在四川广元县北嘉陵江临朝天岭处,峡边有朝天驿,水旱各通阳平关、七盘关,为川陕接界处的交通要道。“一过朝天峡,巴山断入秦”,作品一上来就抓住了朝天峡地理形势的这一特征">
-
东山上建有白云堂和明月堂,所以诗里那蔷薇、那白云、那明月,都不是信笔写出的,而是切合东山之景,语带双关。李白的诗就有这样的好处,即使在下笔时要受东山这样一个特定地点的限制,要写出东山的特点和风物,
-
《苏武传》“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原文翻译及赏析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jū)鞮(dī
-
有时候我们会梦到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这些事情都与你的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下面我们就以梦见结婚为例来一起看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样的梦代表着什么。
-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也是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作为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
-
轻屉来时不破尘。石榴花映石榴裙。有情应得撞腮春。夜短更难留远梦,日高何计学行云。树深莺过静无人。
-
文言文考点梳理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块奇葩。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提到文言文,我们就要着眼于中考。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
-
赠乔侍御陈子昂汉庭荣巧宦,云阁薄边功。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唐睿宗文明元年 "> 《暮春归故山草堂》赏析
《全唐诗》卷二三九与卷一五〇均录此诗,作者一为钱起,一为刘长卿。一般选本多编在钱起集下。此诗开篇点题。“谷口”二字,暗示了题中“故山草堂”之所在;“春残”二字,扣题中“暮春”;以下几句都是“归”后
-
《晋书·陶潜传》的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