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古典文学网-诗词帮,祝您阅读愉快!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文观止 > 古文赏析

中学生《鹿柴》古诗词鉴赏

作者:laoshi来源:古典文学网-诗词帮发表于:2022-10-16 23:21:47阅读:885

作者: 于佩君杜文芳

【原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2),复照青苔上。

【原诗作者】:王维

【导读入境】:

这首诗是王维后期的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四首中的第四首。王维长期隐居在辋川别墅,这里有胜境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在每处都赋绝句一首,“鹿柴”为其中之一。

山野空旷虚无,杳无人迹,偶而传来一阵人语之声,却不见人影。返照的阳光,射入幽暗的深林,在湿绿的青苔之上,落下斑驳的树影。

【赏析】:

本诗通过描绘鹿柴附近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表现了诗人的恬淡情怀。

无声的静、无光的暗是易于觉察的,而有声的静和有光的暗则常常被人忽略。中国山水画中有“欲穷山之高,白云索其腰”之说。同理,夜深人静之时,几声狗叫,愈显夜之沉寂。这些都是通过对比反衬而实现的。《鹿柴》一诗,正是这种手法的集中体现。

“空山不见人”一句中,“空”已使山沉寂清冷了,而又“不见人”,则使山越发显得空旷虚无;而空寂之中,几声人语,似乎打破沉静的氛围。“空山”与“人语”形成对比,空山闻人语,更显空山之空寂了。而人语过后,空山复归静寂,有声无声又形成对比,这时的空寂感又因刚才的人语声而突出了。一二句是以声反衬空寂,而三四句便用光来反衬幽暗了。

“返景”可见光之不强,又入深林,可见其微弱,这点点光影与无边的幽暗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这微弱的光影又映在青苔之上,也越发微弱了,如此又与深深的幽暗形成对比,如同在冷色的背景上涂上一点亮色。

诗人正是凭借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体察,抓住“空山人语响”、“返景入深林”霎那间的情趣,创造了空山深林固有的幽静境界。

【思考题】:

本诗有“不见人”的“空山”,《山居秋暝》中有“新雨后”的“空山”,比较一下,两处“空山”有何不同。

TAG标签: 古文赏析

猜你喜欢
  • 初中文言文阅读理解题

    初中文言文阅读理解题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12分)  【甲】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

  • 文言文阅读:爱莲说

    文言文阅读:爱莲说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鄞有高世之士,日骆先生以大,貌严而气刚,行峻而言直,学广而闻多。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语之不合,一事之不揩,则望望而去,终其身

  • 文言文里的使动双宾语

    文言文里的使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使动关系。如: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负秦”,使秦负。“负秦曲”,使秦负曲,使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

  • 梦到自己会飞的寓意

    想必大家每天晚上都会做梦吧,那么其中梦见自己会飞,它会有怎样的含义呢?在我们普遍的认知当中,飞是一种对自由和快乐的向往,会给人们造成心理当中的一种放松状态。其实,梦到自己会飞,也是分为好几种情况的,那

  • 细柳营文言文阅读练习

    细柳营文言文阅读练习   细柳营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

  • 木人石心造句五则

    语义说明:形容人冷酷无情。 使用类别:用在「冷酷无情」的表述上。 木人石心造句: 01、大家都说他是木人石心,对人总是冷冰冰的。 02、他又不是木人石心,看到了这种悲惨场面怎麽

  • 李白诗《渡荆门送别》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年代】: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 周问渔《点地梅》白渔诗选集

    点地梅荒野风重按倒了,还在长卧雪分娩——梅高度贴大地延伸1982年6月 河卡山作者简介:白渔,原名周问渔,四川富顺人。1958年大专毕业到 ">

  •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渡桑乾》赏析

    渡桑乾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作者: 刘皂,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人,贞元间(785-805)在世,身世无可考。《全唐诗》录

  • 《苏子瞻哀辞》赏析

      首联“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从人石俱贬写到石存人亡,一开头就具有强烈的感伤色彩。诗人从“石”入手,自然浑成。石存人亡的衬托,突现了苏轼的不幸。当年,苏轼被贬南方,这块心爱的玩石,随其同往,可谓同

相关栏目:
  • 古文赏析
  • 卷二·周文
  • 卷三·周文
  • 卷四·战国文
  • 卷五·汉文
  • 卷六·汉文
  • 卷七·六朝唐文
  • 卷八·唐文
  • 卷九·唐宋文
  • 卷十·宋文
  • 卷十一·宋文
  • 卷十二·明文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大全 | 宋词精选 | 元曲大全 | 国文文化 | 李白的诗 | 杜甫的诗 | 毛泽东诗词 | 标签聚合

    Copyright © 2012-2021 古典文学网-诗词帮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05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