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的成长经历作品解读
解读
第一部分 杨绛的成长经历
小马哥:
杨绛先生生于1911年,逝世于2016年,她以105岁的高龄,活出了一位世纪老人的风范。杨绛先生是一位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被称为中国“永远的女先生”。她历经人生的起起落落,依然平静、充实、恬淡、知足又不卑不亢。在她90岁的时候,也就是2001年,她把丈夫的稿费、版税捐赠给了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在她逝世前,也就是2016年,她将家中所有字画——钱钟书和自己珍藏的所有珍贵的文物字画,全部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籍、手稿以及其他财产,全部捐赠国家有关单位。真是让人钦佩的大家风范。今天,安子,我们就来聊一聊女先生杨绛吧。
安子:
听众朋友们好,小马哥好,感谢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够坐在这里,和大家聊一聊永远的女先生——杨绛。
注解:杨绛,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钱钟书的妻子,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2003年,93岁的杨绛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100多万册;96岁时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时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014年,杨绛出版《洗澡之后》,为这个故事写了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
说起杨绛先生,我要先说一个词,那就是贵族。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富而不贵,也有一些人贵而不富。真正的贵族,不一定要富可敌国,真正的贵族,是精神的贵族,比如杨绛先生。
杨绛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用杨绛自己的话说,就是“寒素人家”。家里几代都是书生或者文官,她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秉性正直、酷爱读书。
杨氏家族很庞大,杨绛的父亲有兄弟姊妹六人,都是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杨家家风纯良,文化积蕴深厚,这也为杨绛后来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解: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60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
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小马哥:
家庭的熏陶功不可没。
安子:
是啊,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因为得罪了省长,被调到北京任职。杨绛就随着家人来到了北京。杨绛5岁进入北京女高师附小读书。当时,杨绛的父亲在北京任京师高等审判厅厅长、京师高等检察长等职务,公务繁忙。在杨绛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亲因为扣押交通部总长,被迫离开了北京。
虽然父亲的仕途不顺,但是在杨绛眼里,父亲却是伟人。
被贬职回无锡老家时,很多人到北京的站台上来送父亲,有这样一位父亲,杨绛觉得非常自豪。
后来,杨绛随父母在无锡租了房子住下,没多久,又随父母迁居上海。在上海期间,杨荫杭应邀在上海申报馆当主笔,杨绛则在启明女校上学。后来,杨绛又随父母定居苏州,当时杨绛已经16岁,进入苏州的振华女校读书。
杨绛的父亲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教育子女要“有志气,立大志”,主张自食其力,不能不劳而获,还要求子女们独立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
小马哥:
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杨绛的父亲是怎样要求子女独立的呢?有没有这样的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
安子:
当时北伐战争如火如荼,学生运动此起彼伏,杨绛也被推选去搞学生宣传,可她对政治并不感兴趣,不想参加。很多不想参加游行的同学都找借口说“家里不赞成”,把责任推给家里,也就再没人要求他们去开会、游行了。杨绛就问父亲,能不能也说“家里不赞成”。
没想到父亲竟然一口拒绝,还说:“你不肯,就别去,不用借爸爸来挡。”
父亲还对杨绛说:“你知道林肯说的一句话吗?Dare to say no!你敢吗?”
杨绛只好苦着脸说:“敢!”
于是,杨绛回到学校,坚持说:“我不赞成游行,我不去。”结果被说“岂有此理”,不过倒也有不少同学站出来,同意她的意见,从此,拒绝游行有了一个新的独立自主的声音,那就是杨绛提出的:“我不赞成,所以我不去。”
注解:杨绛的父亲叫杨荫杭。杨绛在晚年出版了《回忆我的父亲》,书中就记述了父亲的生平事迹,体现了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为中国的富强做出的孜孜不倦的努力。正因为杨绛的父亲不畏强权、刚直不阿,所以在官场上屡被排挤。
小马哥:
我记得看过有关报道,说杨绛最初并没有走进清华大学,这是为什么呢?是她没有考上,还是另有原因?
安子:
不是杨绛没有考上,而是没有机会考。1928年夏,杨绛准备报考大学。当时清华大学刚开始招收女生,但不到南方招生,也就是说,身在苏州的杨绛没有机会考清华大学,只好就近考入苏州的东吴大学。
小马哥:
杨绛最初选择的专业是文学吗?
注解:杨绛在东吴大学读三年级的时候,她的母校振华女中的校长为她申请到了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然而,她竟然谢绝了留学的申请,她认为,与其到美国攻读政治,不如在国内较好的大学里攻读文学。
安子:
不是,杨绛在东吴大学读了一年之后,学校让分科。东吴大学没有文学专业,只有法预科和政治学专业,这让杨绛大伤脑筋。她征求父亲的意见,问自己到底该学什么专业,父亲回答:“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喜欢的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最后,杨绛选择了政治系。东吴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十分可观,中外文学名著很多,杨绛在那里博览群书。
东吴大学是教会大学,非常重视外语,这为杨绛后来成为文学翻译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杨绛考上了清华大学研究院,攻读文学。
-
【百思不解解释】经过反反复复的思考仍然不能理解。百思:百般思索,许多次思索。也作“百思莫解”、“百思不得其解”。 【百思不解辨析】和“大惑不解”都有形容有疑惑,不能理解的意思,但“百思不解”
-
刘福,徐州下邳人。少倜傥,魁岸有膂力。周显德中,世宗征淮南,福徒步谒见于寿春。世宗奇之,因留麾下。每出战,则令福率卫士为先锋,与破紫金山砦。淮南平,录功授怀德指挥使。 宋初
-
这首小诗集绘景、抒情、写人于一身,宁静的景象中深藏感情的起伏,平淡的词语中可见清绝的人格。">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
-
临刑杀母文言文翻译 导语: 临刑杀母的故事,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非常熟悉,现在依然被人们所作为警示故事而使用。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临刑杉杀母的文言文翻译的相关
-
朱碧潭诗序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和译文 朱碧潭诗序 [明]王慎中 诗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登匡庐
-
汉宫春①潇洒江梅,向竹梢疏处,横两三枝。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霜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却是有,年年塞雁,归来曾见开时。 清浅 "> 薄罗轻剪越溪纹,鸦翅低从两鬓分:罗虬《比红儿诗》赏析
比红儿诗(百首录一) 罗虬 薄罗轻剪越溪纹,鸦翅低从两鬓分。 料得相如偷见面,不应琴里挑文君。 赏析: 《比红儿诗》为唐代后期诗人罗虬的代表作,为组诗,共百首,体例
-
《本草纲目·介部·蛤蜊》的文言文 气味 肉:咸、冷、无毒。 蛤蜊粉:咸、寒、无毒。 主治 肉:润五脏,止消渴,开胃,治老癖。亦治寒热。妇女血块等。 蛤蜊粉:
-
一 少年时代的我,对于麦子的认知,是一种神圣的感觉。我们可以感受晚秋播种的辛劳,春日麦苗拔节的期待,夏天麦浪翻滚的喜悦,可就是感受不到餐桌上的馨香,这是最让我们难以理解的。每当看到母亲把耀眼的一